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经脉和络脉病变的判断

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是经脉还是络脉之中发生了病变呢?

黄帝说:经脉潜伏在人体内部,就算它发生了病变,通常在体表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口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络的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

雷公说:我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经脉和络脉病变的判断

黄帝说:任何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关节的部位时,就会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会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在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它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就表明属于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就表明属于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有热的病人,鱼际部的络脉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就说明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就说明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则是元气衰少的征象。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以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后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会使其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但尚未昏厥倒地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将他扶起,让他静坐,然后马上对其进行救治。

上一篇:十五络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