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诊断疾病的“十度”

诊法之中包含着十度,即人体左右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和腧度。在完全掌握了脉、脏、肉、筋、腧的阴阳虚实之后,就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在脉动出现异常情况时,若是耗散阴气,就会使阳气偏亢。在脉象虚而不显时,诊断就无常法可循。诊断疾病时,要兼取病人上部的人迎脉和下部趺阳脉,同时要考虑病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如果不能完全学到老师传授的知识,就不能达到医术高明的境界。如果不能体察阴阳之气的逆顺变化,便会在临证时妄行诊治。偏于补阴,阳气就会受到伤伐;偏于补阳,阴气就会受到耗散。不懂得阴阳平衡的道理,诊断就不能准确无误。这样的错误诊断方法,流传后世,错误的论断自然就会暴露无遗。

医者诊断之道

十度法

诊断疾病的“十度”

诊法之道

诊断疾病的“十度”

至阴虚,阳气就会断绝;至阳盛,阴气就会不足。使阴阳平衡互济,是医术极高的医生才能够做到的事情。阴阳二气平衡互济的情况,是阳气先至而阴气后至。因此,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认识并掌握了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后,运用古代医经《奇恒》中所记载的六十首诊法,诊察各种细微征象彼此结合的情况,探求阴阳盛衰变化的规律,揭示出五脏的不同情况,做出中肯的结论。

诊断疾病的“十度”

医经《奇恒》中记载的诊法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参合其中的原则和虚实的纲要,再用五度加以判断,认识并掌握了这些道理和方法之后,才可以进行诊治疾病的工作。因此,切诊到阴气的变化情况而没有切诊到阳气的变化情况,诊道就会消亡。切诊到阳气的变化情况而没有切诊到阴气的变化情况,其所运用的技术还不够精湛;只知左而不知右,或只知右而不知左;只知上而不知下,或只知先而不知后,这种治疗就不会长久。既要了解好的,也要了解坏的;既要了解有病的,也要了解无病的;既要了解高,也要了解下;既要了解坐,也要了解起;既要了解行,也要了解止。然后,还要运用起来合乎纲纪,诊道才能达到完备的境界,即使将它流传于千秋万代之后,也不会出现差错。

疾病因邪气有余而发作时,诊断时应了解其正气不足的表现。全面诊测揆度了患者上下各部的情况,有关脉诊的道理才能透彻。因此,形弱气虚则表明患者会死亡。形气有余而脉气不足也表明患者会死亡。脉气有余而形气不足表明疾病会康复。因此,诊病有大法可循,医生应该坐起都有准则,举动有规范,头脑灵活敏捷。在诊治疾病时情志一定要清虚沉静,对病情进行上上下下全方位的诊断,察视四时八节的正气与邪气的消长变化,分辨五脏中各部气机的往来联系,切按脉象浮沉迟数虚实的表现,抚摸尺肤滑涩寒温的征象,观察大小便的变化,再将这些情况与其他症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掌握所患的疾病是逆症还是顺症,并进而确定疾病的名称,使诊断达到“十全”的境界,同时不违背患者的病情。所以,诊断疾病时,对患者呼吸和神情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治疗时就会有条不紊;运用医术时若能明察病情,治疗就能取得长久效果。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会违背和断送医经的理论,妄谈病情,乱下结论。这就叫作违反医道。

上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