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衰论篇原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

详细翻译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

雷公向黄帝请教说:人体阴阳之气盛衰的情况如何?什么是逆,什么是顺? 黄帝回答说:阳气的运行是从左至右的,阴气的运行是从右至左的;老年人之气的运行是从上到下的,少年人之气的运行是从下到上的。因此,阳气归于春夏季节,病人就能康复;归于秋冬季节,病则会死亡。与此相反,则阴气归于秋冬季节病人就能康复,归于春夏季节病则会死亡。所以,无论是气盛还是气衰,只要与时令之气相逆,都会导致厥症。 雷公问:气多而有余也...

详细翻译

诊断疾病的“十度”

诊法之中包含着十度,即人体左右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和腧度。在完全掌握了脉、脏、肉、筋、腧的阴阳虚实之后,就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在脉动出现异常情况时,若是耗散阴气,就会使阳气偏亢。在脉象虚而不显时,诊断就无常法可循。诊断疾病时,要兼取病人上部的人迎脉和下部趺阳脉,同时要考虑病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如果不能完全学到老师传授的知识,就不能达到医术高明的境界。如果不能体察阴阳之气...

详细翻译

阴阳类论篇原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

详细翻译

肝脏是五脏中最重要的吗?

在立春这天,黄帝安闲地坐着,观看八方的远景,候察着八风所至的方向,问雷公说:按照阴阳的分析方法和经脉的循行原理,配合五脏主时,你认为哪一脏最重要? 雷公回答说:春季为四季之首,属甲乙木,其色青,五脏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也是肝脉当令的时候,我认为肝脏是最重要的。 黄帝与雷公在讨论关于哪一脏器最重要的问题。黄帝说:根据我所读过的《上下经》中的阴阳类比分析的理论,你认为最重要的,实际上却是最不重...

详细翻译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

雷公斋戒了七日后,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身旁。 黄帝说:三阳为经纶,二阳为维系,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就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的终结,又是阳气的开始,如同朔晦的交界,符合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 雷公说:我学习了这一学说,但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太阳为经,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的脉象,应该按照常度判断其盛衰,细心诊察,参合阴阳理论,...

详细翻译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

雷公道:我已经完全明白您的意思了,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从《上下经》上读到的《从容》的道理,和今日您所谈的《从容》之法相合,但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 黄帝说:太阳经如同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纲纪;三阴如同母亲般滋养诸经,二阴如内守后援,一阴能交通阴阳,所以是阴中之独使。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

详细翻译

病人死亡日期的推断

雷公问:请问如何判定各种疾病的死亡日期? 黄帝听后没有回答。 雷公又问了一次。黄帝说:在医经理论里面有说明。 雷公又问:请问如何判定各种疾病的死亡日期? 黄帝说:冬季三月的病,如果疾病和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而脉有死征,到了春夏之交,阳盛阴衰之时,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医治之理本应痊愈了,可是草和柳叶都干枯而死,到春天阴阳之气竭绝,那么死期就在初春。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阴阳之气...

详细翻译

征四失论篇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

详细翻译

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

黄帝坐在明堂里,雷公在一旁侍坐。黄帝说:先生所读医书和所历医事,已经相当多了。请你谈谈你对治病的成功与失败,能够治愈的原因,没有治愈的原因的看法。 雷公回答说:依据医经上的记载和老师的传授,都说可以收到十全的完善疗效,但在治疗中还是经常会有无法治愈的情况,希望听听对此的解释。 雷公向黄帝请教,为什么根据医经的记载和老师的传授,本应该得到完善治疗的疾病,却经常出现无法治愈的情况。 黄帝说:你是年轻智...

详细翻译

疏五过论篇原文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

详细翻译

避免治病中的五种过失

黄帝说:哎呀!真是深远奥妙啊!研究医学的道理就好像在俯视幽深的渊谷,好像在仰视天空的浮云。俯视渊谷尚可测量其深度,仰视浮云,却不能测知其边际。圣人的医术,可作为百姓依循的典范,其讨论决定医学上的认识,必定有一定的法则。遵守自然的常规和法则,依照医学的原则治疗疾病,从而为百姓造福。所以,医事上有五过的说法,你知道吗? 雷公离开座位再拜,回答说:我年少识浅,天资愚笨,见闻不广,没有听说过五过的说法,只...

详细翻译

不同人在治疗时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等的不同,肌肉坚厚程度不同,血气运行的滑涩也不一样,针刺时所选用的针以及刺的深浅、速度等也要有所区别。 富贵之人饮食精细,活动量少,所以身体比较柔弱,肌肉柔软。血气运行急速而滑利。所以针刺时宜快速出针,应用小针且浅刺。 平民百姓饮食粗糙,活动量大,皮肤粗糙,肌肉坚硬。血气运行缓慢而艰涩。所以针刺时宜慢出针,应用大针且深刺,并要留针。...

详细翻译

至真要大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

详细翻译

六气主岁时的情况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相互交和主岁,太过与不及交替为用,我已经知道了。六气分时主治,其主管的司天、在泉之气到来时引起的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行礼再拜,回答说:您的提问太高明了!这是天地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人体的机能活动与天地变化相适应的规律。 黄帝说:我希望您讲讲人体与司天在泉之气相适应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这是医学至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一般医生所疑惑不解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

详细翻译

风化的运行与疾病的治疗

黄帝说:厥阴在泉而从酸化,我已经知道了。风的气化运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风气行于地,是本于地之气而为风化,其他火、湿、燥、热、寒诸气也是这样。因为六气本属于天的就是天之气,本属于地的就是地之气,天地之气相互化合,六节之气划分而后万物才能化生。所以说:要谨慎地审查六气适宜的时令,不可违反病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那些主治疾病的药物怎样? 岐伯说:根据岁气来采备其所生化的药物,药物就不...

详细翻译

在泉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黄帝说:讲得好。司天在泉之气,向内侵入人体而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在泉之年,风气淫盛,则地气不明,原野昏暗不清,草类提前繁茂。人们多病洒洒然振栗,恶寒,常常伸腰呵欠,心痛而有撑满感,两侧胁里拘急不舒,饮食不下,胸膈咽部不利,进食后则呕吐,腹胀,多嗳气,大便或放屁后感觉轻松,好像病情有所减轻,全身沉重。 少阴在泉之年,热气淫盛,河川湖泽中阳气蒸腾,阴处反觉光明。人们多患腹中时常鸣响、逆气...

详细翻译

司天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黄帝说:讲得好。司天之气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风气淫胜,则天空尘埃昏暗,云雾为风鼓荡而扰动不宁,寒季行春令,流水不能结冰,蛰虫不去潜伏。人们多病胃脘、心部疼痛,上撑两胁,咽膈不通利,饮食不下,舌本强硬,食则呕吐,冷泻,腹胀,大便溏泄,气聚成瘕,小便不通,发病的根源在脾脏。如果冲阳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少阴司天,热气淫胜,则天气郁热,君火行其政令,热极则大雨降下。人们多病胸中烦热,...

详细翻译

在泉之气不足和司天之气不足的治疗原则

黄帝说:讲得好。本气不足而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当怎样治疗? 岐伯说:风气在泉,而反被清气胜的,治疗用酸温药,佐以苦甘药,以辛味药平调之。热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疗用甘热药,佐以苦辛药,以咸味药平调之。湿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疗用苦冷药,佐以咸甘药,以苦味药平调之。火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疗用甘热药,佐以苦辛药,以咸味药平调之。燥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疗用平寒药,佐以苦甘药,以酸味药平调之,...

详细翻译

六气过盛导致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黄帝问:六气偏胜引起人体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症见耳鸣头眩、胃中翻腾混乱而欲吐、胃脘横膈处寒冷,大风屡起,倮虫不能滋生,人们多病胠胁气滞,化而成热,则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胀满,肠鸣飧泄,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病甚则呕吐,咽膈之间堵塞不通。 少阴热气偏胜,症见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有动气上逆、热气游走三焦。炎暑到来,树木因之流津,草类因之枯萎。人们病呕逆,烦躁,...

详细翻译

六气相复对人和自然界的影响

黄帝问:六气报复而致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您问得真详细啊!厥阴风气之复,在人则病发为少腹部坚满,腹胁之内拘急暴痛。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树木吹倒,尘沙飞扬,倮虫不得繁荣。人们易患厥心痛、多汗、呕吐、饮食不下或食入后又吐出、筋脉抽痛、眩晕、手足逆冷等病,甚至会出现风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而吐出。如果冲阳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 少阴火气来复,则懊恼烦热从内部发生,出现烦躁、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等...

详细翻译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

黄帝说:讲得好。应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疗用酸寒药,佐以甘辛药,以酸味药泻其邪,以甘味药缓其急。少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疗用咸寒药,佐以苦辛药,以甘味药泻其邪,以酸味药收敛,以辛苦味药发散,以咸味药软坚。太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疗用苦热药,佐以酸辛药,以苦味药泻其邪,燥其湿,泄其湿。少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疗用咸冷药,佐以苦辛味药,以咸味药软坚,以酸味收敛,以辛苦味药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

详细翻译

气的分属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黄帝说:讲得好。人体之气有上下之分,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身半以上,气有三,是人身应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气所主持的;身半以下,气也有三,是人身应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气所主持的。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六气来指明人身部位而说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枢。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以上所说,...

详细翻译

胜气、复气的变动与疾病的发生

黄帝问:胜复之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胜复之气的来与不来,有一定的规律吗? 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的到来,却不是必然的。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初之气至三之气,是司天之气所主,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在泉气之所主,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 黄帝说:讲得好。复气已退而又有胜气发生,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有胜气就会有复气,没有...

详细翻译

客主相胜时出现的疾病与治疗

黄帝问:客气与主气相胜所致之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司天,客气胜则病耳鸣,眩晕,甚至咳嗽;主气胜则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 少阴司天,客气胜则病鼻塞流涕,喷嚏,颈项强硬,肩背部闷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 太阴司天,客气胜则病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病胸腹满,食后精神昏乱。 少阳司天,客气胜则病赤疹发于皮肤,...

详细翻译

用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来治病

黄帝说:治疗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主客之气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从治法。这些我已经知道了。五行补泻应该怎样运用适宜的药物性味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主气之时,其泻用酸味药,其补用辛味药。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主气之时,其泻用甘味药,其补用咸味药。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其泻用苦味药,其补用甘味药。阳明燥金主气之时,其泻用辛味药,其补用酸味药。太阳寒水主气之时,其泻用咸味药,其补用苦味药。 药物的性味与...

详细翻译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黄帝说:讲得好。请问阴阳各分之为三,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因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作用也各有不同。 黄帝问:为什么称为阳明? 岐伯说:太阳和少阳相合而明,所以称为阳明。 黄帝问:为什么称为厥阴? 岐伯说:太阴和少阴交尽,所以称为厥阴。 黄帝问:六气有太过和不及的不同,疾病有盛衰的不同,治疗方法有缓急的不同,方剂有大小的不同,请问其中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岐伯说:病气有高下之别,病位有远近之分,症状有...

详细翻译

六气的变化对发病和治病的影响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六气偏胜,应该如何诊察疾病? 岐伯说:在胜气到来的时候进行候察。清气大来是燥气之胜,风木受邪,肝病就要发生。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燥金受邪,肺病就要发生。寒气大来,是水气之胜,火热受邪,心病就要发生。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寒水受邪,肾病就要发生。风气大来,是木气之胜,土湿受邪,脾病就要发生。这些都是感受胜气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运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重。如果主时之气不和,邪气也会...

详细翻译

胜气和复气的变化规律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变化,时间的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说:胜气的致病情况是,胜气到来就发病,等到病气积聚之时,复气就开始萌动了。复气的致病情况是,在胜气终了时疾病就开始发作,得其气之时位则加剧。胜气有轻重之分,复气也有多少之别,胜气和缓,复气也和缓;胜气虚,复气也虚,这是天道自然变化的常规。 黄帝问:胜复之气的发作,萌动之时不当其时位,或后于时位而出现,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因为气的发生和变化,盛衰有...

详细翻译

六气变化对补泻的影响

黄帝说:先生说春分、秋分气候始于交节之前,冬至、夏至气候始于交节之后,这些道理我已经明白了。然而六气往复循环,主岁却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应当怎样选用补法用药和泻法用药呢? 岐伯说:要根据该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选用治疗用药,根据六气所宜,选择适宜的药味,这是临床用药的准则。左右间气的用药,也应遵循这一法则。《大要》说:少阳相火主令的时候,先用甘味药,后用咸味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候,先用辛味药,后用...

详细翻译

节气的划分

六气循环变化,出现了寒暑交替,有了一年四季的划分。根据六气变化程度又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气至时气相同,气分时气不同,这是自然界四时之气变化的基本规律。...

详细翻译

六气致病的机理

黄帝说:我想听您讲讲,病机的内容是什么? 岐伯说:凡是因风病而出现震颤、摇动、眩晕等症状,病位都在肝。凡是因寒病而出现收敛、缩挛、牵引等症状,病位都在肾。凡是因气病而出现喘急、胀满、郁闷等症状,病位都在肺。凡是因湿病而出现水肿、胀满等症状,病位都在脾。凡是因热病而出现视物昏花、肢体抽搐等症状,病因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病位都在心。凡是厥逆、二便固涩或下泄等症状,病位都在下焦。凡是痿...

详细翻译

药物的阴阳和配方原则

药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概念,万事万物都能划分出阴和阳,图中所示为对药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黄帝说:讲得好。药物的五味阴阳属性及其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辛味、甘味的药物具有发散作用,属性为阳;酸味、苦味的药物具有催吐导泻作用,属性为阴;咸味药具有催吐导泻作用,属性为阴;淡味药具有渗利作用,属性为阳。分别具有辛、甘、酸、苦、咸、淡这六种性味的...

详细翻译

逆治、从治、反治

黄帝问:什么叫作逆治和从治呢? 岐伯说:逆治法就是正治,从治法就是反治,要根据具体病情确定药物用量的多少。 黄帝问:什么是反治呢? 岐伯说: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用补益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证,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泻的病证。要想制服疾病的根本,必须先找出致病的原因。反治方法的用药,开始时看似与病情的寒热性质相同,但是所得的结果却并不相同。这样的治疗...

详细翻译

君药、臣药、使药

黄帝说:讲得好。方剂组成中的君臣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说:治病的主要药物就是君药,辅佐君药的药物就是臣药,辅助臣药发挥作用的药物就是使药,并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黄帝问:什么是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呢?岐伯说:药物的上、中、下三品是用以区分药物毒性的有无大小的。 黄帝说:讲得好。疾病的内外及其治疗原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在于,必须分辨疾病的阴阳属性,确定病位的内外,各自依其所属的...

详细翻译

天元纪大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

详细翻译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关系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统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六节脏象论》中说道:五运之气递相因袭,各有其固定的顺序,到了一年终结的那天是一个周期,然后重新开始循环。这些道理我已经知道了,我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这六气是怎样结合的呢? 五运六气与人 鬼叟区恭敬地两次行礼回答说:你这个问题问...

详细翻译

五运主管四时

黄帝问: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每气各尽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并不是单独只主四时的。 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 鬼臾区说:臣很早就已经考查过《太始天元册》,里面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万物化生的本元基础,万物依靠它开始生长,五运终而复始地运行于宇宙之中,布施天地真元之气,统摄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在天有了阴阳的不断变...

详细翻译

气的盛衰规律

黄帝说:讲得好。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指的是什么? 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说有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和不及的区别。例如:如果开始是太过的阳年,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随后而来的就是太过的阳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

详细翻译

天地之气的循环规律

黄帝问:天气和地气相互感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与之相应。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 天是阳生阴长的,地是阳杀阴藏的。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天地相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我们要知道天地之阴阳的原因。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因此经过五年就右迁一步;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较迟,静守其...

详细翻译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配合

黄帝问:三阴三阳与五运是怎样相配合的呢? 鬼臾区说:子年午年是少阴司天;丑年末年是太阴司天;寅年申年是少阳司天;卯年酉年是阳明司天;辰年酉是太阴司天;巳年亥年是厥阴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年,终于亥年,子是少阴司天,亥是厥阴司天,所以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少阴是起首,厥阴是终结。厥阴司天,以风气为主;少阴司天,以热气为主;太阴司天,以湿气为主;少阳司天,以相火为主;阳明司天,以燥气为主;太阳司天,以寒气...

详细翻译

标本病传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

详细翻译

病的标本属性与逆治、从治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病和本病的分别,刺法有逆治和从治的不同,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

详细翻译

脏腑疾病的传变规律

大凡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先感到心痛,过一天病就传入肺而致咳嗽,再过三天病主传入肝而致胁肋胀痛,再过五天病就传入脾而致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天不愈,人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则先出现喘咳;三天不好则病传入肝而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天病邪就传入脾,导致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邪就传入胃,导致腹胀;再过十天不愈,人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感到...

详细翻译

调经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

详细翻译

有余和不足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但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黄帝问: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

详细翻译

神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就喜笑不止,神不足就感到悲哀。如果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还处于安定状态,还没有出现或笑或悲的现象,邪气就只是滞留在身体的皮肤表面,病人只是觉得肌肤毫毛恶寒,尚未侵入经络,这属于心经的微邪,所以叫作“神之微”。 神有余的病人会喜笑不止。 神不足的病人会感到悲哀。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

详细翻译

气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说:讲得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就会喘咳,上逆,气不足则会呼吸不利,气息短少。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还处于安定状态时有邪气侵袭,就只是邪气滞留在皮肤而发生的皮肤上的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作“白气微泄”。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详细翻译

血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说:讲得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血有余就会发怒,血不足则会恐惧。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还处于安定状态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血有余的应当泄其充盛的经脉,针刺使其出血。血不足的应当观察虚弱的经脉采用补法。在进针刺中经脉后,如果病人脉象正常,就要长时间留针观察;如果...

详细翻译

形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说:讲得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就会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则四肢不能运动。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仍处于安定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作“微风”。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黄帝问:怎样针刺微风之病呢?岐伯说:应当...

详细翻译

志的有余和不足

黄帝说:讲得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就会腹胀飧泄,志不足则会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还处于安定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骨中,使骨节间好像有东西一样有微微震动的感觉。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应当泻然谷并针刺出血,志不足的则应当取复溜穴采用补法。 黄帝问: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只是滞留在骨骼时,应当怎样针刺呢? 岐...

详细翻译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

黄帝说:讲得好。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我已经知道了,但是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混杂,阴阳间失去协调平衡而有所偏倾。这样就会导致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各自都离开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现象。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产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产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的上部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的下部混杂,就会...

详细翻译

虚证和实证的形成

黄帝问: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就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偏盛的是虚,气偏盛的也是虚,难道就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所以,气偏盛则血不足,是气实血虚;血偏盛则气不足,是血实气虚。血和气各离本位,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的了。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就成为实的了。如果血与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产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患这种病,如果气血能...

详细翻译

虚实证的补泻原则

黄帝问:阴与阳相混杂,气与血相混杂,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髓治疗,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确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和取穴部位的高下。 黄帝问:血气和邪气混杂,疾病已经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时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治疗刺治这种疾病时,应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和四季的变化,决定针刺的次数和取穴部位的高低。 岐伯说...

详细翻译

三刺法

三刺法是就针刺时的三种不同深度而命名的,针刺深度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详细翻译

痹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

详细翻译

痹病的产生和分类

黄帝问: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重的叫著痹。 黄帝问:痹病又可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详细翻译

五脏六腑的痹病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会侵入人的内部而累及五脏六腑,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病邪要是久留不除,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三气所造成的...

详细翻译

营气、卫气与痹病

黄帝问:营气、卫气与风、寒、湿三气相合也会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聚合于胸腹。要是卫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但只要其气顺行,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卫气是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的,所以不会...

详细翻译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

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不痛而麻木,是患病很久的缘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但经络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病气过强,阳...

详细翻译

风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详细翻译

风邪引起的疾病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有的引起寒热病,有的成为热中病,有的成为寒中病,有的引起疠风病,有的引起偏枯病这些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有的侵入内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知道怎样解释,想听您说说。 岐伯回答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要是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使人恶寒;要是使腠理闭塞...

详细翻译

风病的诊断

黄帝问:五脏风症的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关键和病态表现。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眉间往往会出现白色。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形体干瘦,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舌质往往会可呈现红色。 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

详细翻译

咳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详细翻译

五脏咳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希望听您讲讲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回答:皮毛与肺是相应合的。皮毛感受了邪气,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如果喝了冷水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胃里的寒气也会沿着肺脉上升至肺,也会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互相结合,停留于肺脏,这是肺咳的情况。五脏在它们各自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的时令受病,而...

详细翻译

六腑咳

黄帝问: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如果脾咳日久不见好,胃就会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呕出蛔虫。肝咳日久不见好,胆就会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起来会呕吐出胆汁。肺咳日久不见好,大肠就会受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大便失禁。心咳日久不见好,小肠就会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放屁,咳嗽与放屁往往会同时出现。肾咳日久不...

详细翻译

六腑合穴

六腑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针刺六腑的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的咳。同样,针刺五脏的腧穴,可以治疗五脏的咳。...

详细翻译

逆调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

详细翻译

从症状看疾病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并没有穿衣穿得太暖或太热,却会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感受寒邪,却总觉得寒冷从体内生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病人,并没有穿衣穿得太暖或太热,却会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 有的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岐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

详细翻译

气逆病的表现和成因

黄帝说:人出现气逆而不顺的病证时,有的不能安卧而且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但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却会气喘;有的不能安卧,躺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而出现这样的症状呢?我想知道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畅而喘息有声。阳明是胃...

详细翻译

肾的功能

肾藏精纳气,主管人体内的津液,以其阴制约心火,并通过气化作用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表,肾阴肾阳在体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当人的肾精大虚时,就会出现气喘、不能平卧的现象。...

详细翻译

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经是胃脉,胃气路线下行。如果阳明气逆,则胃气不能下行,也就不能平躺了。另外,如果水气侵犯肺脏,也会引起不能平躺。 黄帝说:讲得好。...

详细翻译

评热病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详细翻译

阴阳交

黄帝问道:有得温病的人,出汗以后身体又发热,脉象躁动,病情也不因汗出而减弱,并且出现胡言乱语、饮食不下等症状,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名叫阴阳交,是一种死证。 黄帝说:希望能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之气,水谷精气充盛,就能战热病的变症与治疗胜邪气而出汗。如果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出汗,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还发...

详细翻译

风厥

黄帝问:有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出汗而缓解,这又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主一身之表,所以容易先受病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如果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就会成为厥。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位,同时内服汤药。...

详细翻译

劳风

黄帝问:劳风病的症状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的部位是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怕风而且浑身寒战。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通畅调和,俯仰自如。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天可以痊愈,中年人精气稍衰,五天可以痊愈;老年人或精气不足的,七天才能痊愈。这种病人,会咳出青黄的痰,样子像脓,凝结成块,大小像弹丸。这种稠痰应当从口...

详细翻译

肾风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说话也感觉困难,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这种病是虚证,不能用刺法,如果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再来,甚至病情会更加严重。 黄帝问:病气来了会怎样? 岐伯说:如果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热感从胸背上至头部,出汗,手热,口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果妇女发病,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

详细翻译

热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详细翻译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天之间,痊愈的都在十天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道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所以人体的所有阳经都隶属于太阳经。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交会,因为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作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

详细翻译

伤寒病的治疗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哪一脏、哪一经,分别予以治疗,疾病就会日渐衰退而痊愈。对这类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病发不超过三天,病邪仍在阳表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病发超过三天,病邪已经深入阴里的,用泻法泻除病邪,疾病就可以痊愈。 黄帝问:热病已经痊愈,常常会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各种余邪不尽的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行进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

详细翻译

表里经脉同时受寒邪的症状

黄帝问:表里两经同时感染寒邪的两感症,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天,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胡言乱语,又有太阳的腹部胀满、不想进食;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少阳的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到水浆不入,昏迷不醒,不省人事的程度...

详细翻译

八正神明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

详细翻译

针刺的方法和原则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岐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黄帝说:希望详尽地了解一下。 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均在于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这样才可以运用针刺的方法。 如果气候温和,日色晴朗,人的血液就流行滑润而卫气上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那么人的血行也会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伏于里。...

详细翻译

虚邪和正邪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出汗和腠理张开,偶尔遭受虚风侵袭。正邪对人的伤害比较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也看不到它的病象。医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时就开始救治,先去诊候三部九候的脉气,并进行早期救治,不使脉气衰败,这样疾病就容易治愈,所以称为医术高明的“上工”。医术低劣的“下工”临证,是要等到疾病已经形成,甚至是到了恶化阶段,才...

详细翻译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补法和泻法两种,却不懂得它的内在含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邪气正盛,月亮正满,天气正温和,身心尚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地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病就会痊愈。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到达病所,针刺...

详细翻译

形和神

黄帝说:多么精妙的讲述啊!把人体的变化和阴阳四时的虚实联系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先生,谁能够明白呢!然而先生屡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您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病情才能清楚地摆在面前。要是按寻后仍然不能明白实情,那么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了解病情,所以叫作形...

详细翻译

宝命全形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详细翻译

治病之道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具备,但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往往是身体有了病,却因病情轻浅而不能察知,造成病邪滞留并逐渐发展,日益深重,乃至深入骨髓而无法去除。我对此感到非常忧虑,我想用针刺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味是咸的,贮藏...

详细翻译

针刺的五个要领

黄帝说:人从出生就有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小,日夜有长短,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当运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以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会被折伐;火碰到水,就会熄灭;土被木殖,就会疏松;金遇到火,就会熔化...

详细翻译

呼吸与针刺时的补泻

体内邪气太盛时,要泻;体内正气不足时,要补。针刺补泻最讲究时机,我们以呼吸为依据决定入针、捻针和出针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详细翻译

宣明五气篇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

详细翻译

五气对人的影响

饮食五味进入胃中后,各自进入与其相应的脏腑: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就是五入。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会嗳气,肺气失调会咳嗽,肝气失调会多言,脾气失调会吞酸,肾气失调则会呵欠,打喷嚏。胃气失调则气逆为哕,会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

详细翻译

五脏的五行分类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是五主。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与四时相应的脉象:肝脉应春,其脉象端直而长,为弦;心脉应夏,其脉象来盛去衰,为钩;脾旺于长夏,其脉象虚弱,为代;肺脉应秋,其脉象轻...

详细翻译

五味走向与四季养生

一切食味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等。所以根据四季特点饮食也要调和五味。...

详细翻译

脏气法时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详细翻译

五脏和四时、五行的关系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运用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治疗疾病,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疗方法中的从逆和得失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预测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生死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互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经...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