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领。要想知道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

所以,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的,病邪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如果病情恶化,可深入转移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邪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情严重的,可深入转移于肝。腹部胀满,使胸膈阻塞,胁肋疼痛,下体厥冷,上体眩晕,属于下气上逆的,病邪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胸中气机逆乱的,病邪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病情要是加重,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邪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病势如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辨别;五脏功能显露在外的,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来推求;五脏各自相应合的声音,可以凭意会鉴别;五色的细微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断疾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万无一失了。面部呈现红色,脉象急促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腹中,常表现为妨害饮食,此病名为心痹。这种病的发生是由于思虑过度致使心气虚弱,邪气趁机侵入。面部呈现白色,脉象急促而浮大的,上虚下实,所以常出现惊恐的症状,病邪积聚于胸中,迫使肺气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病名叫肺痹。这种病是发寒热,并醉酒后行房事而引发的。面部呈现青色,脉象长并左右弹击手指的,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两侧胁肋,此病名叫肝痹。这种病通常由寒湿引起,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是腰痛、足冷、头痛等。面部呈现黄色,脉象上大而虚的,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这个病的名字叫作厥疝,女子身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多由四肢过劳,出汗后感受风邪所致。面部呈现黑色,脉象下坚实而大,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作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觉受凉而发生。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

大凡诊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为不死的征象,因为面带黄色,表明土气尚存。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等现象,则皆为死亡的征象,因为面色没有黄色,表明土气已经败绝。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气血与健康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