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五脏与五味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某一脏发生病变时,就是根据五脏所喜之味采取或补或泻的方法。 肝气喜散,应服用辛味药物促其散,用辛味药补,用酸味药泻。 心适宜软,应服咸味药使其软,用咸味药补,用甜味药泻。 ...
肝与青色相合,肝病宜吃甜食,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的。心与红色相合,心病宜吃酸物,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是酸的。肺与白色相合,肺病宜吃苦食,小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的。脾与黄色相合,脾病宜吃咸食,大豆、猪肉、板栗、藿都是咸味的。肾与黑色相合,肾病宜吃辛食,黄黍、鸡肉、桃、葱都是辛味的。 辛味有发散作用,酸味有收敛作用,...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脏有病,会出现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的症状,使人容易发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眼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容易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的症状。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果肝气上逆,则会引发头痛、耳...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运用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治疗疾病,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疗方法中的从逆和得失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预测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生死的日期。 黄帝说:...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
一切食味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等。所以根据四季特点饮食也要调和五味。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是五主。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
饮食五味进入胃中后,各自进入与其相应的脏腑: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就是五入。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会嗳气,肺气失调会咳嗽,肝气失调会多言,脾气失调会吞酸,肾气失调则会呵欠,打喷嚏。胃气失调则气逆为哕,会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
体内邪气太盛时,要泻;体内正气不足时,要补。针刺补泻最讲究时机,我们以呼吸为依据决定入针、捻针和出针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黄帝说:人从出生就有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小,日夜有长短,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当运用什么方法呢?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具备,但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往往是身体有了病,却因病情轻浅而不能察知,造成病邪滞留并逐渐发展,日益深重,乃至深入骨髓而无法去除。我对此感到非常忧虑,我想用针刺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呢?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
黄帝说:多么精妙的讲述啊!把人体的变化和阴阳四时的虚实联系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先生,谁能够明白呢!然而先生屡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您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病情才能清楚地摆在面前。要是按寻后仍然不能明白实情...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补法和泻法两种,却不懂得它的内在含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邪气正盛,月亮正满,天气正温和,身心尚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出汗和腠理张开,偶尔遭受虚风侵袭。正邪对人的伤害比较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也看不到它的病象。医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时就开始救治,先去诊候三部九候的脉气,并进行早期救治,不使脉气衰败,这样疾病就容易治愈,所以称为医术高明的上工...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黄帝问:表里两经同时感染寒邪的两感症,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天,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胡言乱语,又有太阳的腹部胀满、不想进食;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少阳的耳聋,又有厥阴...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哪一脏、哪一经,分别予以治疗,疾病就会日渐衰退而痊愈。对这类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病发不超过三天,病邪仍在阳表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病发超过三天,病邪已经深入阴里的,用泻法泻除病邪,疾病就可以痊愈。 黄帝问:热病已经痊愈,常常会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天之间,痊愈的都在十天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道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所以人体的所有阳经都隶属于太阳经。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交会,因为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作用,...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说话也感觉困难,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这种病是虚证,不能用刺法,如果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再来,甚至病情会更加严重。 黄帝问:病气来了会怎样? 岐伯说:如果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热感从胸背上至头部,出汗,手热,口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
黄帝问:劳风病的症状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的部位是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怕风而且浑身寒战。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通畅调和,俯仰自如。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天可以痊愈,中年人精气稍衰,五天可以痊愈;老年人或精气不足的,七天才能痊愈...
黄帝问:有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出汗而缓解,这又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
黄帝问道:有得温病的人,出汗以后身体又发热,脉象躁动,病情也不因汗出而减弱,并且出现胡言乱语、饮食不下等症状,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名叫阴阳交,是一种死证。 黄帝说:希望能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之气,水谷精气充盛,就能战热病的变症与治疗胜邪气而出汗。如果邪...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
阳明经是胃脉,胃气路线下行。如果阳明气逆,则胃气不能下行,也就不能平躺了。另外,如果水气侵犯肺脏,也会引起不能平躺。 黄帝说:讲得好。
肾藏精纳气,主管人体内的津液,以其阴制约心火,并通过气化作用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表,肾阴肾阳在体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当人的肾精大虚时,就会出现气喘、不能平卧的现象。
黄帝说:人出现气逆而不顺的病证时,有的不能安卧而且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但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却会气喘;有的不能安卧,躺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而出现这样的症状呢?我想知道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六腑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针刺六腑的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的咳。同样,针刺五脏的腧穴,可以治疗五脏的咳。
黄帝问: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如果脾咳日久不见好,胃就会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呕出蛔虫。肝咳日久不见好,胆就会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起...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希望听您讲讲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回答:皮毛与肺是相应合的。皮毛感受了邪气,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黄帝问:五脏风症的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关键和病态表现。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眉间往往会出现白色。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形体干瘦,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舌质往往会可呈现红色。 肝风的症...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有的引起寒热病,有的成为热中病,有的成为寒中病,有的引起疠风病,有的引起偏枯病这些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有的侵入内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知道怎样解释,想听您说说。 岐伯回答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风...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不痛而麻木,是患病很久的缘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但经络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了风寒湿的痹...
黄帝问:营气、卫气与风、寒、湿三气相合也会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聚合于胸腹。要是卫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但只...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会侵入人的内部而累及五脏六腑,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病邪要是久留不除,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
黄帝问: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重的叫著痹。 黄帝问:痹病又可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
三刺法是就针刺时的三种不同深度而命名的,针刺深度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东汉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合称前四史。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