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五脏六腑的痹病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会侵入人的内部而累及五脏六腑,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病邪要是久留不除,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三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且心悸,突然气逆上塞而喘息,喉咙干,易嗳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繁,疼痛沿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闭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人体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守,躁动就易于耗散。如果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气失其平和而喘息短促,是风寒湿的痹证发生在肺;气失平和而忧伤思虑,是痹证发生在心;气失平和而遗尿,是痹证发生在肾;气失平和而疲乏口渴,是痹证发生在肝;气失平和而过饥伤胃,是痹证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如果属于风气较胜的,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黄帝问: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很久也不好,有的很快就好,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病内犯到五脏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间则痛久难愈,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五脏六腑的痹病
人体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守。

黄帝问: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很久也不好,有的很快就好,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病内犯到五脏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间则痛久难愈,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病有的侵入到六腑,是什么情况?

五脏六腑的痹病

腑痹是由于食不加节制、起居失度引起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加节制、起居失度,这是产生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三气在外侵袭它的腧穴,而又内伤饮食,外内相应,病邪就沿着腧穴而入,留滞在本腑。

黄帝问:怎样用针刺治疗痹证呢?

岐伯说:五脏各有腧穴,六腑各有合穴,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部位,只要在各发生疾病的地方进行治疗,病就可以痊愈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