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天之间,痊愈的都在十天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道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所以人体的所有阳经都隶属于太阳经。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交会,因为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作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发热严重,一般也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不能避免死亡了。 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死亡。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 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死亡。

黄帝说:我想听您讲讲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患伤寒病的第一天,太阳经先感受寒邪,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会出现头颈部疼痛,腰脊部肌肉僵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经感受风邪,阳明主管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上行络于目,下行至腹部,所以会出现身热、目痛、鼻干和不能安卧等症状。第三天,少阳经感受病邪,少阳主管胆,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会出现胸胁痛而耳聋的症状。如果三阳经络都感受病邪,但病邪尚未深入脏腑,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第四天,太阴经感受病邪,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会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干等症状。第五天,少阴经感受病邪,足少阴经脉贯通于肾,络于肺,连于舌根,所以会出现口干舌燥而口渴的症状。第六天,厥阴经感受病邪,足厥阴经脉环绕阴器而络于肝,所以会出现烦闷和阴囊收缩等症状。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都感受了病邪,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畅,人就要死亡了。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

如果疾病不是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染寒邪的,到第七天,太阳之病就会衰减,头痛也会稍有好转。到第八天,阳明之病就会衰减,身体发热的症状稍微减退。到第九天,少阳之病就会衰减,耳聋将逐渐好转而能听到一些声音。到第十天,太阴之病就会衰减,腹部胀满的情况消除,恢复正常,开始有了食欲。到第十一天,少阴之病就会衰减,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之病就会衰减,阴囊松弛下来,逐渐从少腹部下垂,少腹部也觉得舒服,至此,大邪之气已经消除,病也会逐渐痊愈。

上一篇:伤寒病的治疗
下一篇:热论篇原文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刘言飞语 评论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图中的第4天是太阴,不是太阳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