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

雷公斋戒了七日后,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身旁。

黄帝说:三阳为经纶,二阳为维系,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就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的终结,又是阳气的开始,如同朔晦的交界,符合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

雷公说:我学习了这一学说,但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太阳为经,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的脉象,应该按照常度判断其盛衰,细心诊察,参合阴阳理论,来确定预后。所谓二阳,是指阳明,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弦且沉急,不鼓击于指的脉象,则为火热大至,大都有死亡的危险。所谓一阳,是指少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穴,如果脉象弦急,悬而不绝,就是病脉,如见有阴而无阳的真脏脉象,病人就要死亡。

所谓三阴,就是手太阴肺经,是六经的主宰,其气交会于太阴寸口,脉象沉伏鼓动而不浮,就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上升之征,表明病人心志空虚。所谓二阴,就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气如独至寸口,是经气已绝,所以脉气浮而不能鼓动,脉象如钩而滑。

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错综复杂,都和五脏相同,与阴阳相合。这种脉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寸口为人体经脉之大汇

寸口包括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共九候。十二经脉贯穿全身,最后在手太阴的寸口部位聚合,所以,寸口为人体经脉之大汇,通过切寸口脉就可以诊断全身疾病。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

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