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经脉足太阴经,从足大趾的末端开始,顺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经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顺着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然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进入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接。
脾经与病变
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病人就会出现舌根僵直、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闷、经常嗳气等症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松,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都感觉沉重等病状。足太阴脾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生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患面目皮肤发黄的黄疸,不能安静睡卧,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无法动弹等症状。治疗上述这些疾病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所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