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热病的发展

患热病的第三天,如果寸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不安,说明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时可取用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的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采用充实阴经的补针,以补益阴精的不足。如果病人发热很严重,但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平静,则是阳病现阴证,一般不能针刺。如果能够进行针刺,就必须立即施以针刺,即使没有汗出,依然可以泻出热邪。之所以不能针刺,是因为脉证不符,已经出现死亡的征象。

热病的发展 患热病已三天的病人,在治疗时,可采用在阳经上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的方法来治疗。

患热病已经七八天,寸口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部晕眩的,应当马上进行针刺治疗,汗将自出,应取手大指问的少商穴浅刺。

热病的发展患热病已经七、八天的病人,应根据其脉象的不同来确定不能施用的治法。

患热病已经七八天,如果脉象微小,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病人尿血,口中干燥,是阳盛阴竭,一天半后就会死亡。如果见到代脉,是脏气已经衰败,一天后就会死亡。热病已经出汗,可是脉象还是躁而不静,气喘,并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以针刺皮肤,以免重伤正气,如果气喘加剧,就会死亡。患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动,或是有躁象但没有散乱或急数之象,是邪气仍在,在其后的三天之内就会发汗,邪气也会随汗而解。如果三天后仍未出汗,是正气已经衰竭,到第四天就会死亡,在病人没有出汗的情况下,不能再浅刺其腠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