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疾病的逆顺

黄帝问:如果因为用针不当,导致痈疽化脓恶化,病人的生命就不能保全了吗?

岐伯说:这就要由痈疽病证的逆顺来确定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痈疽病的逆顺情况。

疾病的逆顺 岐伯说:患痈疽病的人,白眼球部呈现青色,黑眼球变小,这是第一种逆证;服药后就呕吐,是第二种逆证;腹部疼痛而且口渴得很严重,是第三种逆证;肩项转动不灵活,是第四种逆证;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第五种逆证。除了这五种逆证之外,其他的便是顺证了。

黄帝问:各种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您能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说:腹部胀满,身体发热,脉象盛大,就表明邪气盛而正气虚,是第一种逆证;腹部有鸣响的声音且胀满,四肢清冷,腹泻,脉象盛大,就表明是阴证而出现阳脉,是第二种逆证;鼻中出血不止,脉象盛大,就表明阴气虚而邪气实,是第三种逆证;咳喘而且尿血,形体消瘦,脉小而劲疾,是第四种逆证;咳嗽,形体消瘦,身体发热,脉小而跳动急疾,就表明是正气衰退而出现真脏脉,是第五种逆证。如果出现以上五种逆证,那么不超过十五天病人就会死亡。

此外,还有病人腹部胀大,四肢清冷,形体消瘦,泄泻严重的,是第一种逆证;腹部胀满,大便下血,脉象盛大而时有断绝的,是第二种逆证;咳嗽,尿血,身体肌肉消瘦,脉来搏指而散乱的,是第三种逆证;呕血,胸部胀满牵引后背,脉小而且疾速的,是第四种逆证;咳嗽,呕吐,腹部胀满,泄泻不止而完谷不化,脉绝不至的,是第五种逆证。如果出现以上五种逆证,不到一昼夜病人就会死亡。如果医生不仔细审察这些危险的逆象,而轻率地妄用针刺治疗,就叫作逆治。

疾病的逆顺如果医生在给病人进行针刺治疗时,逆着经气的运行方向施针,就会造成真气误泻而导致病人死亡。

黄帝问:先生把针刺的作用说得很大,能与天地相配,上合天文,下应地理,在内与人体的五脏相关联,在外与六腑相贯通,全身二十八脉的经气流注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针刺能疏通经脉,宣畅气血。但有时候,医生用针不当也会将活人刺死,却不能使死人起死复生。您能告诉我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以使死人起死复生而又不伤害病人吗?

岐伯说:用针不当的人,的确能用针刺治死活人,但正确地运用针刺,也不能使死人复生。

黄帝说:我听了您说的这些,认为太缺少仁德和慈爱了,但还是想听听其中的道理,以防再把错误施用在他人身上。

疾病的逆顺

岐伯说:这是很清楚明白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结果,就像用刀剑可以杀人,饮酒过多可以使人醉倒一样,这个道理不用诊察,就可以明白。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尽地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所禀受的精气,都来源于饮食谷物。饮食谷物注入的地方,是胃腑,所以我们把胃称为受纳食物,化生气血的大海。大海中的水,要上升到天空,化为云气,然后下降为雨,这样才能布散于天下四方。在人体中,胃所产生的气血,要随着十二经脉的通道运行,才能够布散周身。经脉,就是贯通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关键位置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施用针刺,就会误泻真气而造成病人死亡。

下一篇:针与天地合参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