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针刺的原理

大凡针刺治疗的原则,都以达到阴阳之气调和为目的,阴阳之气达到平衡后,就应该停止针刺。人体的阴阳通常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以还要注意补阴泻阳,这样才能使人声音洪亮,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血气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针刺后得气而获得疗效,是说治疗实证时,通过泻法将邪气渐渐祛除,就会由实转虚。其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不坚实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然一时感到轻快,但病邪实质上并未祛除。同样的道理,治疗虚证时,应通过补法使正气渐渐充实。其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与以前大小一样,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一时觉得舒服,但病邪实质上也未除去。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泻的方法,补法能充实正气,泻法能祛除邪气。病痛虽然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针刺前,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与各类疾病之间的发生机理,这样才能领悟《终始》篇的含义与方法。所以,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环运行部位,不会相互改变,各种疾病都有着各自的虚实属性,不会相互颠倒,只要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选择正确的经脉和穴位进行医治就可以了。

针刺的原理医生为病人针刺是以调和阴阳之气为目的的。

凡是适于用针刺治疗的疾病,都应当用“三刺法”,由浅入深地分成三个步骤来针刺,使正气徐徐而来。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血气相妄合,从而扰乱阴阳之气原有的位置。气血运行的顺逆方向颠倒,脉象的沉浮异常。脉象与四时不相对应,邪气就会滞留在体内而淫溢流散。所有病变,都可用针刺的方法去排除。所以,要注意采用三刺法:初刺是刺皮肤,以使浅表的阳邪排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阴分的邪气排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得气后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在用了补法之后,病人就会感觉到正气充实了,在用了泻法之后,会感觉到病邪被排出了,由此就可以判断出谷气已至。经过针刺,邪气被排出后,虽然阴阳血气还没有完全调和,但我们已知道疾病即将痊愈。所以说,正确地使用补法,正气就可以得到充实;正确地使用泻法,邪气就会衰退。病痛虽然不会随着出针而立即消除,但病势一定会逐渐减轻并最终痊愈。

针刺的原理

阴经的邪气旺盛,阳经的正气虚弱,应当先补足阳经的正气,再泻去阴经的邪气,以调和阴阳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弱,阳经的邪气充盛,
应该先补足阴经的正气,再泻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阴阳的不足和有余。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