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黄帝说:讲得好。请问阴阳各分之为三,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因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作用也各有不同。

黄帝问:为什么称为阳明?

岐伯说:太阳和少阳相合而明,所以称为阳明。

黄帝问:为什么称为厥阴?

岐伯说:太阴和少阴交尽,所以称为厥阴。

黄帝问:六气有太过和不及的不同,疾病有盛衰的不同,治疗方法有缓急的不同,方剂有大小的不同,请问其中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岐伯说:病气有高下之别,病位有远近之分,症状有内外之异,治法有轻重的不同,总之以药气到达病所为准则。《大要》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是奇方的规制;君药二味,臣药四味,是偶方的规制;君药二味,臣药三味,是奇方的规制;君药二味,臣药六味,是偶方的规制。所以说,补益与治疗上部的方制宜缓,补益与治疗下部的方制宜急;药性迅急的药物气味厚,药性舒缓的药物气味薄。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就此而言的。如果病位远,药物运行到中途药力就已不足,就应考虑在饭前或饭后服药,不要违反这个准则。所以,适当的治疗方法在于,病位近,无论用奇方还是偶方,其制方服量都要小;病位远,无论用奇方还是偶方,其制方服量都要大。方剂大的是药的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的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可用两味。假如用奇方而病不去,则用偶方,叫作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则用相反的药味来反佐,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所谓反佐,就是佐药的性味反而与病情的寒热温凉相同。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黄帝说:讲得好。病生于风、热、湿、火、燥、寒六气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么生于三阴三阳之标的应该怎样治疗?

岐伯说:知道了与本病相反,就会明白病生于标;与治疗本病相反的方法,就是治疗标病的方法。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