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针法的运用,属于虚证的,应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实证的,应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瘀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疾病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以排除壅滞的病邪;对于病邪亢盛,邪胜于正的,也应当采用泻法,以使邪气外泄,由实转虚。古代医经中的《大要》篇曾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而虚,属于泻法。所谓实与虚,是在针下得气之后所感觉到的,针下有气为实,针下无气为虚,得气的时候,气的来去迅疾无形,必须细心体察才能感觉到。根据针刺后得气的或后或先,就可以体会出正气的虚实、邪气的存在或消亡,而予以相应的治疗。运用补泻之法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正气虚的,要补之令其实,使其好像有所得一样;对于邪气盛的,要泻之令其虚,使其好像有所失一样。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虽然补泻各有其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利用针刺与其时气的开合来去相配合。所谓泻的手法,必须很快地持针刺入,而得气后要徐徐地出针,并摇大针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随针外泄。如果病证当用泻法,而反用按住针孔后出针的手法,就会使血气怫郁在内,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温”。内温会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气不得外出的后果。所谓补的手法,主要是随着经气将去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随之行针,医者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意。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非常轻巧,如同蚊子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则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一样轻妙。出针时,又要像箭离开了弓弦那样干脆与迅疾。当右手施行出针手法时,左手应当随即按闭针孔,借以阻止中气外出,这就好像把在外面的门户关闭起来一样,这样中气自然就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应当防止留滞恶血之弊;如果在络脉上留有恶血,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其除掉。持针的要领,以坚定有力最为可贵。进针时用右手拇、示、中三指夹持针具,要直针而下,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聚精会神地体察针下的感觉,明察秋毫。同时还要凝神注意病人神态的变化,并细心观察病人血脉的虚实。只有这样,才不致发生不良的后果。刚开始针刺的时候,必须先刺到表阳所主的卫分,然后再刺到脾阴所主的肌肉,而由此体察病者的神气及其各脏腑之气是否有散失,这样即可知道疾病的存在或消失。至于血脉横结在经穴之间的病证,尤其容易看得清楚,用手去按切时,由于外邪的结聚,有病的部位必定会显得特别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