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岐伯说:人的气血精神,是用来奉养生命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使气血运行于机体内外,濡润筋骨,滑利关节;卫气能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导汗孔的开合;人的意志,能够统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寒温的变化,调节情绪。因此,血脉通调和顺,则气血畅行,流于周身,营养肌体,从而强劲筋骨,滑利关节;卫气的...
心脏小的,则心气安定,邪气不易伤害,但容易被内忧所伤;心脏大,则不易伤于忧愁,但容易被邪气所伤。心脏位置偏高,则向上压迫肺使肺气充满,令人烦闷不舒而健忘,用语言进行开导也很难奏效;心脏位置偏低,则脏气不紧密而容易外散,容易被寒邪所伤,又容易被言语恐吓。心脏坚实,则所藏的脏气安定,神气内守稳固;心脏脆弱,则容易被消瘅等内热病所侵害。...
黄帝问:如何才能知道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偏正呢? 岐伯说:肤色发红、纹理细密的人,心脏小;皮肤纹理粗疏的人,心脏大。看不见胸骨剑突的人,心脏的位置高;胸骨剑突短小,高突如鸡胸的人,心脏的位置低。胸骨剑突长的人,心脏坚实;胸骨剑突软小薄弱的人,心脏脆弱。胸骨剑突直向下而不突起的人,心脏的位置端正;胸骨剑突偏向一侧的人,心脏...
黄帝说: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相应关系。 岐伯回答说:肺与大肠表里相合,大肠在外与皮肤相应;心与小肠表里相合,小肠在外与血脉相应;肝与胆表里相合,胆在外与筋相应;脾与胃表里相合,胃在外与肉相应;肾与三焦、膀胱表里相合,三焦、膀胱在外与腠理毫毛相应。 黄帝问:它们之间的相应关系是如何表现的呢? 岐伯说:肺...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词,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
黄帝说:我听到过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述,亲自领略了其中的智慧,也大致领会了其中的道理。九针从第一针开始,到第九针终止,都隐藏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我还没能真正掌握其中的主要道理。九针的道理,精妙到了不能再细的程度,宏大到了不能再大的地步,深奥到了不能再深的境界,高远到了不能覆盖的程度,其中的奥妙无穷,它的应用广泛无极。我知道它符合天道、人...
人的内脏发生病变,总是在体表有所反映。所以,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生变化,必定是他的内脏出现了病变;同样,如果通过诊脉诊察到了一个人内脏有了疾病,他的形体必定也出现了异常,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形体和影子相随。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要乎哉问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
黄帝说:我从先生这里学习了九针的原则及疗法,自己又阅读了一些记载各种疗法的方书。其中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针刺、火针及服药等疗法。在应用时,是只采用其中的一种疗法呢,还是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呢? 黄帝向岐伯...
黄帝问:邪气侵入内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邪气侵入内脏,如果疾病先发生在心,过一天就会传到肺,再过三天就会传到肝,再过五天就会传到脾,如果再过三天不愈,病人就会死亡。冬季死于半夜,夏季死于中午。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先生讲针道,已经了解了很多针刺的方法。按照先生所讲的这些方法诊治时,经常手到病除,从未遇到治愈不了的顽固病证。先生的知识是勤学好问获得的,还是通过仔细观察事物后自己领悟的呢? 黄帝想知道岐伯...
黄帝说:我想知道如何去适应自然之道。 岐伯说:从水位深的地方掘开堤坝放水,不用花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从有洞穴的地方开掘通道,则道路很容易就能开通。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治疗时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黄帝问: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么在针刺的深浅...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先生讲过刺法,您所讲的都是围绕营卫气血来谈的。人体中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连属于五脏六腑,在外连络于肢体关节,你能把它们与四海联系起来吗? 岐伯说,人体也有四海与十二经水,与天地间的四...
黄帝问:四海的正常和反常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气海邪气充盛有余,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急促,面色红赤的症状;如果气海正气虚弱不足,就会气少而说话无力。人如果血海邪气充盛有余,就会常常感到自己身体庞大,郁闷不舒,...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
黄帝问:我想听听,正常的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是什么原因? 伯高说:请让我谈一谈其中的缘故。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弯曲屈伸的容量,能容纳三斗五升食物,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剽悍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
人体要靠五脏之气营养全身,但五脏之气必须依靠胃气才能运营。否则,如果胃气不能与脏气一并运行,呈现出真脏脉,人就会死亡。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之中消化器官的状况,关于肠胃等脏器的大小、长短,以及容纳饮食谷物数量的多少,情况是怎样的呢? 伯高回答说:请让我详细地讲给您听。食物的出入及深浅、远近、长短的度数是这样的:口唇到牙齿间的距...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
黄帝说:我听说过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原以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而已,人们却把它分为六种,我不明白这样分的原因。 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生命体,这种在形体出现以前,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叫作精。什么...
黄帝问: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在人体的有余和不足,如精气的多少、津液的虚实、血脉的清浊之类情况,怎样才能知道呢? 岐伯说:精虚,会使人耳聋;气虚,会使人的眼睛视物不明;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出汗;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灵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实,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色苍白,晦暗无光;脉虚的,脉管空虚...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
黄帝说:《本脏》篇认为,根据人的形体、四肢、关节、肌肉等情况,可以测知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但对于王公贵族以及临朝居位的君主,如果他们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谁敢在他们的身上随便按摸检查,然后再予以回答呢? 岐伯说:人的身形肢节,覆盖在五脏六腑的外部,生理上与脏腑相通,因而观察它们也能了解五脏精气的情况,而不是只有依靠诊察面部...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宝贵的心得,但没有在著作中记载下来。我希望听听这些心得并牢记于心,以作为准则执行,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用来治理天下百姓;从小的方面讲,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不为疾病所困。上下和睦亲善,恩德教泽向下流传。让子子孙孙不为疾病所忧虑,并让这些经验传于后世,永远没有终止。所有这些,您可以为我讲述吗? 岐伯说...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在闲暇独处的时候,屏退左右,然后向岐伯问道:我已经了解了九针针术在医经上所论述的知识,也能够判断阴阳经脉的顺逆走向,对手足六条经脉的道理也很熟悉了,我还想学习一些你从先师的问答口授中学到的医学知识。 岐伯听后,连忙离开坐席,对黄帝行礼再拜,说:您问得很好啊!这些知识都是先师口述传授给我的。
黄帝问:上述各类疾病,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以上诸病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阴肺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哽咽是阴盛阳衰的病证,应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阳经上的穴位;嗳气病,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经常打喷嚏的,应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肢体懈...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伤,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而感觉搏动明显,络脉充盛,应当针刺放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的腧穴。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头沉重而痛,痛处固定不变,应选取头上纵行排列的...
厥心痛,表现为疼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则是肾经邪气向上侵害心部的心痛病,因而称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如果施针后仍然有痛感,应当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厥心痛,表现为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剧烈的,属于胃经的邪气侵害心部的病证,因而称为胃心痛,治疗时...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
偏枯病,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正常,神志清楚,表明病邪仍在分肉腠理之间,并未入里,治疗时可以让病人卧床并发汗,再用九针中的大针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痱病的症状,表现为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有些混乱,但不严重,语言虽然模糊,但还能听懂,是病情较轻,还可以治疗;如...
患热病的第三天,如果寸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不安,说明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时可取用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的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采用充实阴经的补针,以补益阴精的不足。如果病人发热很严重,但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平静,则是阳病现阴证,一般不能针刺。如果能够进行针...
热病患者,先有皮肤疼痛、鼻塞、面部浮肿等症状的,是热伤皮毛,治疗的时候应该浅刺各经的皮肤部分,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鼻长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肺与皮毛相合,因此治疗时要取肺经的腧穴,而不能取属火的心经腧穴治疗。这是因为心属火,心火会克制肺金。 热病初起,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口唇和咽喉...
热病有九种情况是死证,不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的,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是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的,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的,...
所谓用针刺法治疗热病时,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是:两手指端外侧各有三个穴位,内侧也各有三个穴位,左右共十二个穴位;在双手的五指之间各有一个穴位,双手共有八个穴位,双足的五趾间也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各有三个穴位,左右共六个穴位;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有五个穴位,两侧共十个穴位;耳前后各一个穴位,口下一个穴位,项中一个穴位,共六个...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在眼睛内侧靠近鼻子的,称为内眦。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 癫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先是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眼上视,眼睛发红,在严重发作时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颜面部位的色泽和表情来候察其情况。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
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先是情绪低落,感到悲伤,经常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病人面部的血色变得正常以后才能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腧穴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最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
风逆病的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常常因寒冷而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躁动不安。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刺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
病邪在体表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身体疼痛不能接触床席而卧,毛发干枯憔悴,鼻孔发干,汗液不能排出。治疗时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并补手太阴肺经诸穴的不足。 病邪在肌肉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肌腱疼痛,毛发焦枯,唇舌干燥,汗不能排出。治疗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的络穴飞扬,散放出瘀血,并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汗就能排出了。 ...
五脏在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二是小腿肚的腓部,三是背部中行的督脉部,四是背部的五脏腧穴部,五是项间的督脉部。这五个部位如果患痈疽,大多为不治的死证。 疾病从手臂部开始的,可先取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从头部开始的,可先取用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和胫部的...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
黄帝向岐伯请教精气和营卫二气的相关知识。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的精气来自何处?阴阳之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和卫是怎样生成的?二者又是怎样相会的?老年人与...
黄帝问:我想问一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是从什么部位发出来的? 岐伯回答说: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黄帝说:我想听一下三焦之气的发出部位。 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自胃的上口贲门,与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贯穿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横向走至腋下,沿着手太阴经的路线循行,返回到手阳明经,向上到舌,向下会合于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