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
黄帝问:先生您曾经讲过,人体发生疾病都是贼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住的内室,也未曾离开遮蔽严实的房屋,却突然发生疾病,这并不是没有避开贼风邪气的侵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平素受...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
1958年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了一块东汉画像石,上有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正手拿砭石为病人治病。刘澄中教授认为,图中的鸟人就是上古时期的扁鹊,即岐伯。 砭石疗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非药物疗法,它通过用压、刺、扣等方法达...
针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高明的医生只要用小针就能预防疾病的扩展,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可见,小针能治大病。
黄帝问:人体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多少穴位不能误用针刺? 岐伯说:如果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每脏的真气,大约被误刺五次就会泻完。所以如果接连错误地针刺五次,就会令某一脏器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就会穷尽而衰绝,这就是所说的劫夺了人的真气,并非针刺本身能够使人的性命断绝而使...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黄帝问: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证的开始,是由于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就产生了积证。 黄帝问: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首先堵塞了足部阳气,使两足发生疼痛,行动不便,慢慢地就会引起小腿寒冷,小腿寒冷,就会导致血脉冻结凝滞,血脉凝滞的时...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
人体的发音是鼻腔、口腔、咽喉协作的结果,如果其中一方感受邪气,人的发音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连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刺出其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向上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就能恢复开合,人就能够正常发音了。
黄帝向少师问道:有的人因为突然忧郁或愤怒而失音,是人体内哪一条气血通道被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呢?希望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黄帝向少师请教人因为忧郁或愤怒而失音的相关知识。 ...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薄,则发...
《内经》认为,人体五脏的大小、坚厚、高低等与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黄帝问:希望您能把它的意义简明扼要地讲给我听,比方说贤人和圣人,他们是否能够达到阴阳平衡而无所偏颇呢? 少师说:人大致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人,形态不同,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也各不一样。黄帝问:这五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有人有阴与阳的分别。什么叫作属阴的人?什么叫作属阳的人? 黄帝向少师请教什么是属阴的人和属阳的人。 少师回答说: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万事万物的归属,都离不开五行,人也是如此,人...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
冬季入侵人体的虚邪,由肾深潜入骨而不及时发病,就会形成伏邪。伏邪会在立春阳气逐渐旺盛,腠理开泄之时待机发动,如果再在立春这一天遇到的西风,人们又会被这种虚风再度中伤,两邪相并,留结在经脉之中,就会发病。
黄帝问:有人突然得病,或突然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师回答说:如果人体素质本来虚弱,又遇到三虚的情况,内外结合,就会出现暴病暴死;如果处于三实的环境,就不会为邪气所侵害了。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什么叫三虚。 少师说:时逢岁气不及的虚年,又时值月晦无光的黑夜,四时气候又反常而失和,就最容...
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清和,肌肉坚实,皮...
黄帝说:讲得好。风邪引发的疾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型,但由风邪引起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疾的发作却是间歇性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因为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常常与之相遇交争,所以疾病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内迫五脏,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的部位,并与之相搏结时,疾病才会发作。
黄帝向岐伯问道:医经中说,如果夏天为暑邪所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可见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因暑邪所致的疟疾的相关知识。 岐伯回答说:暑邪是从督脉的风府穴侵入人体的...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日作尚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曾经在攀登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的中间时,回头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对于这种异常的感觉,我心里暗自感到奇怪,于是就闭目宁神,过一会儿又睁眼再看,让自己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持续了好久还是不能消除,看得越远,反而感到更加头晕目眩。于是我就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止,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其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宋朝官员、著名史学家范晔撰写的东汉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合称前四史。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