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我想听一听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它们是怎样计算的呢? 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共计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共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恰好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 用铜壶...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
黄帝向伯高问道:《脉度》篇所说的经脉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呢? 伯高回答说:先测量骨节的大小、宽窄、长短,就可以测定经脉的长度了。 黄帝问:我想了解一下普通人的骨度,成年人以七尺五寸的身高计算,其骨节的大小、长短各是多少? 伯高说:头颅大骨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头发所覆盖的部位,由头颅前发际到颈项后发际为...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
足太阳经的经筋,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开始,上行在足外踝处聚合,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结聚于足跟部,并顺着足跟向上行,在腘窝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腘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
足少阳经的经筋,从足的第四趾趾端开始,顺着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至膝部外缘的阳陵泉穴聚合;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
足阳明经的经筋,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开始,在足背上集结,斜行于外侧上方,然后到达辅骨。在膝外侧集结,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
足太阴经的经筋,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开始,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侧的辅骨,沿大腿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侧深层的一支,附着...
足少阴经的经筋,从足小趾的下方开始,然后进入足心,走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骨的下方,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再沿着脊柱旁...
足厥阴经的经筋,从足大趾的上方开始,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连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出现的症状是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处也感到疼痛,...
手太阳经的经筋,从手小指的上部开始,向上结聚于手腕,再沿着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侧锐骨的后边,如果医生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传导到小指上,再上行入内侧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
手少阳经的经筋,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开始,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两骨之间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连系于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
手阳明经的经筋,从示指靠近大指一侧的顶端开始,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髃;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它的直行的分支,从肩髃上行至颈部;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直行的...
手太阴经的经筋,从手大指的末端开始,沿着手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至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髃之前,然后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从手中指的顶端开始,沿着手中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部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入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贲门部。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出现...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从手小指的内侧开始,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的锐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进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向胸部走行,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贲部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出现的症状是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叫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会出现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的症状。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服》篇中曾说过,要掌握针刺的原理,首先就应该了解经脉系统,明白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的长短、大小,清楚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希望听您详细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最初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
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循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入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
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从示指的前端开始,顺着示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示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
胃的经脉足阳明经,从鼻孔两旁的迎香穴开始,上行于鼻根部左右相交,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入于上齿龈内,继而回转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然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
脾的经脉足太阴经,从足大趾的末端开始,顺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经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顺着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然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
心经与病变 心的经脉手少阴经,从心脏中开始,从心脏出来以后连属于心的脉络,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
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开始,顺着手外侧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顺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入体内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膜,到达胃部,最后...
膀胱经与病变 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从内眼角开始,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即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
肾的经脉足少阴经,从足小趾的下方开始,斜行走向足心部,在内踝前下方上网然谷穴处出,然后顺着内踝的后方,别行向下,入于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内侧,并出于腘窝的内侧,此后再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脏,再从肺...
心主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胸中开始,向外走行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然后再下行贯穿横膈膜,由此而经过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出至胁部,再走行到腋下三寸处,然后再向上循行,抵达腋窝部,然后再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脉的中间向下循行,进入肘中,再沿着前臂内侧两筋的中间下行,...
三焦的经脉手少阳经,从无名指的末端开始,向上走行而出于小指与无名指的中间,再顺着手背到达腕部,并出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循行,穿过肘部,沿着上臂的外侧,上行至肩部,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叉,并走行于足少阳胆经的后方,此后再进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包络,再向下穿过横膈膜,而依次连属于本经所...
胆的经脉足少阳经,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再折而下行,绕至耳的后方,然后沿着颈部,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向下走行,到达肩上,再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叉并走行到其后方,而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后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再由此上行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会合,并...
肝的经脉足厥阴经,从足大趾趾甲后方的丛毛的边缘开始,然后顺着足背的上缘向上走行,到达内踝前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循行至内踝上方八寸的部位,而与足太阴脾经相交叉并走行到其后方,此后再上行至膝部腘窝的内缘,并沿着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之中,然后环绕并通过阴器,而抵达少腹部,由此再挟行于胃的两旁,并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肝脏,再连络于与本经相表...
如果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人的皮毛就会憔悴枯槁。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温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如果肺经的经气不足,气血无法运行,皮毛就会焦枯;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的滋养;皮毛没有津液的滋养,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脱落等现象;出现了毫毛断折脱落的现象,就是毫毛已经死亡,肺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证,...
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隐伏在人体内部并运行于分肉之间,它们所处的位置都较深,所以不能在体表看到;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只有手太阴肺经之脉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这是因为该处的皮肤较薄,经脉无法隐匿。因此,大多数浮现在浅表而平常可以看见的,都是络脉。在手足阴阳六经的络脉之中,最明显突出而易于诊察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
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是经脉还是络脉之中发生了病变呢? 黄帝说:经脉潜伏在人体内部,就算它发生了病变,通常在体表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口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络的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 雷公说:我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察时,必须仔细观察络脉及其所在部位的有可能存在的异常现象。 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它从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开始,由此而与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于手掌内侧,并于鱼际处广泛散布...
人体有经脉、络脉和孙脉,浮于体表肉眼可见的为络脉。通过观察手掌鱼际部络脉的颜色变化,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络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由阴经走向阳经,由阳经走向阴经,使得表里两经脉得以沟通和联系。络脉通过对其他小络的统率,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从络脉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将经脉的气血输送到全身。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医生在给病人行医时,切不可胡乱针刺,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严重的会导致病人死亡。 针刺的原理和方法,全都在《终始》篇中有详尽的阐释。如果要准确地了解人体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阴经阳经的...
恭谨地顺应天地间阴阳盛衰的变化规律,让我根据这些规律,来谈谈针刺的终始意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脉和人迎脉两处的脉象,以了解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上下之脉相应的平衡情况。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了天道阴阳的变化规律了。所谓平人,就是健康无病的人。健康无病的人的寸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是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符合的,脉气也上下...
大凡针刺治疗的原则,都以达到阴阳之气调和为目的,阴阳之气达到平衡后,就应该停止针刺。人体的阴阳通常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以还要注意补阴泻阳,这样才能使人声音洪亮,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血气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针刺后得气而获得疗效,是说治疗实证时,通过泻法将邪气渐渐祛除,就会由实转虚。其脉象虽然与原...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这三条脉络,都有动脉布散于足大趾和第二趾之间,针刺时应当仔细审察这三条经脉的虚实。如果虚证误用了泻法,就叫作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会更加严重。凡是用针刺治疗这类病证时,要先按切其脉搏,脉象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应当用泻法,脉象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应当用补法。如果用了与此相反的补泻方法,病情就会更重。这三条...
春天,邪气侵袭于人的皮毛;夏天,邪气侵袭于人的皮肤;秋天,邪气侵袭于人的肌肉;冬天,邪气侵袭于人的筋骨。治疗这些与季节时令相关的病证,针刺的深浅,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针刺肥胖的人,应采取秋冬季节使用的深刺法;针刺瘦弱的人,应采取春夏季节使用的浅刺法。有疼痛症状的病人,所患多属阴证。感觉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
大凡针刺的禁忌是:刚行房事不久的不要进行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不要行房事;正当醉酒的人不要进行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紧接着就醉酒;正在发怒的人不要进行针刺,针刺后的人不要发怒;刚刚劳累的人不要进行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过度劳累;饱食之后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饮食过饱;饥饿的人不要进行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饥饿;口渴的人不要进行针...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
黄帝向岐伯问道:运用针刺的法则,必须以人的精神活动为诊断根据。因为血、脉、营、气、精、神,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本原和精神动力。如果七情过度,任情放恣,它们就会与内脏分离,精气就会随之而散失,魂魄飞扬而飘荡不安,志意无主而恍乱昏乱,智慧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上天的责罚,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作...
体的精神气都被五脏所藏,具体到五脏,所藏也有不同。治疗疾病时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此为依据。 因此,智慧的人保养身体,...
因此,过度地恐惧、惊骇、忧愁、思虑,就会损伤心神,损伤心神就会恐惧,使阴精流失不止。如果悲哀过度,就会伤及内脏,导致元气耗竭而死亡。喜乐如果过度,就会使神气涣散而不能归藏于心。忧愁如果过度,就会使气机闭塞不通。盛怒的人,会神智昏迷而失去常态。恐惧的人,会神气消散流荡而无法收敛。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人体的先天素质不同,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的区别,想听你谈谈其中的差别和应当采取的针刺方法。 少师向黄帝详细讲述怎样根据先天素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 少师回答说:人体...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听说人体的形气与发病有先后内外的相应关系,是什么道理呢? 伯高回答说:风寒的邪气,一般都先伤害人的外在形体;忧伤、恐惧、愤怒等情绪的激烈刺激,则会导致人的气机运行失调。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病变部位就会出现在内脏。外感寒邪伤害形体,疾病就会发生在形体之上。外感风邪直接伤及筋脉,则筋脉也就相应地发生病变。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