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止,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其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曾经在攀登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的中间时,回头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对于这种异常的感觉,我心里暗自感到奇怪,于是就闭目宁神,过一会儿又睁眼再看,让自己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持续了好久还是不能消除,看得越远,反而感到更加头晕目眩。于是我就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
黄帝问:有的人经常出现健忘,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人体上部之气不足,而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人的肠胃之气充实而心、肺之气虚弱。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间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容易发生健忘之病。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日作尚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
黄帝向岐伯问道:医经中说,如果夏天为暑邪所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可见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因暑邪所致的疟疾的相关知识。 岐伯回答说:暑邪是从督脉的风府穴侵入人体的...
黄帝说:讲得好。风邪引发的疾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型,但由风邪引起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疾的发作却是间歇性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因为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常常与之相遇交争,所以疾病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内迫五脏,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的部位,并与之相搏结时,疾病才会发作。
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清和,肌肉坚实,皮...
黄帝问:有人突然得病,或突然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师回答说:如果人体素质本来虚弱,又遇到三虚的情况,内外结合,就会出现暴病暴死;如果处于三实的环境,就不会为邪气所侵害了。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什么叫三虚。 少师说:时逢岁气不及的虚年,又时值月晦无光的黑夜,四时气候又反常而失和,就最容...
冬季入侵人体的虚邪,由肾深潜入骨而不及时发病,就会形成伏邪。伏邪会在立春阳气逐渐旺盛,腠理开泄之时待机发动,如果再在立春这一天遇到的西风,人们又会被这种虚风再度中伤,两邪相并,留结在经脉之中,就会发病。
黄帝问:我还想听您讲讲,在一年之中,有许多人都得相同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少师说:这就需要候察四正和四隅这八方气候的变化。 黄帝问:应当怎样候察呢? 少师说:这种候察气候的方法,通常是选择太一北斗星立于叶蛰之宫的时候来候的。这时,太阳运行黄道北极,时间正逢冬至,必定有风出现。风如果是从南方来的,就叫作虚风,...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有人有阴与阳的分别。什么叫作属阴的人?什么叫作属阳的人? 黄帝向少师请教什么是属阴的人和属阳的人。 少师回答说: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万事万物的归属,都离不开五行,人也是如此,人...
黄帝问:希望您能把它的意义简明扼要地讲给我听,比方说贤人和圣人,他们是否能够达到阴阳平衡而无所偏颇呢? 少师说:人大致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人,形态不同,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也各不一样。黄帝问:这五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内经》认为,人体五脏的大小、坚厚、高低等与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薄,则发...
黄帝向少师问道:有的人因为突然忧郁或愤怒而失音,是人体内哪一条气血通道被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呢?希望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黄帝向少师请教人因为忧郁或愤怒而失音的相关知识。 ...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连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刺出其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向上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就能恢复开合,人就能够正常发音了。
人体的发音是鼻腔、口腔、咽喉协作的结果,如果其中一方感受邪气,人的发音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
黄帝向岐伯问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哀乐等情志的伤害有关。如果喜怒不加节制,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风雨从外侵袭,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感受寒湿邪气,则会伤害人体的下部。对人体上、中、下三部分造成伤害的邪气各不相同,希望听您讲讲大概的道理。
黄帝问: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证的开始,是由于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就产生了积证。 黄帝问: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首先堵塞了足部阳气,使两足发生疼痛,行动不便,慢慢地就会引起小腿寒冷,小腿寒冷,就会导致血脉冻结凝滞,血脉凝滞的时...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黄帝说:我认为小针是一种极其细小的东西,先生您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觉得这是过分夸大了针的意义作用,希望听您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黄帝与岐伯讨论小针的意义。 岐伯说:天下还有什么东西能比针更...
黄帝问:如果因为用针不当,导致痈疽化脓恶化,病人的生命就不能保全了吗? 岐伯说:这就要由痈疽病证的逆顺来确定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痈疽病的逆顺情况。 岐伯说:患痈疽病的人,白眼球部呈现青色,黑眼球变小,这是第一种逆...
黄帝问:人体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多少穴位不能误用针刺? 岐伯说:如果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每脏的真气,大约被误刺五次就会泻完。所以如果接连错误地针刺五次,就会令某一脏器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就会穷尽而衰绝,这就是所说的劫夺了人的真气,并非针刺本身能够使人的性命断绝而使...
针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高明的医生只要用小针就能预防疾病的扩展,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可见,小针能治大病。
1958年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了一块东汉画像石,上有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正手拿砭石为病人治病。刘澄中教授认为,图中的鸟人就是上古时期的扁鹊,即岐伯。 砭石疗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非药物疗法,它通过用压、刺、扣等方法达...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
黄帝问:先生您曾经讲过,人体发生疾病都是贼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住的内室,也未曾离开遮蔽严实的房屋,却突然发生疾病,这并不是没有避开贼风邪气的侵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平素受...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
黄帝问:希望听您讲讲,五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五味如何分别进入五脏呢? 伯高说:胃是五脏六腑所需水谷精微汇聚的地方。饮食五谷进入人体后都要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从胃接受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食物的五味同五脏的关系,是按五味、五脏的五行属性相联系的,饮食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喜爱的脏器内。味酸的食物,首先...
黄帝问:您能给我讲讲饮食的五味吗? 伯高说:我愿意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些情况。在五谷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小麦味苦,黄米味辛。在五果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在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
五脏病变的禁忌如下:肝脏病变禁忌辛味,心脏病变禁忌咸味,脾脏病变禁忌酸味,肾脏病变禁忌甘味,肺脏病变禁忌苦味。 肝脏病变面色发青,宜食甘味食物,粳米饭、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甘味食物。 心脏病变面色发赤,宜食酸味食物,狗肉...
《 黄帝内经 》中多次提到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味分别归走五脏,五脏分别有各自的喜好之味,五味又分别滋养五脏,具体内容为: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或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想知道,人在生命开始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以什么作为外卫的呢?失去什么就会死亡?得到什么才能生存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人的生命基础、外卫和生死的相关知识。 岐伯回答说:人在生命开始时,以母...
《内经》认为,生命的产生以母亲的血和父亲的精为基础来获得神气。这和现代科学认为的精卵结合产生生命的观点是一致的。
黄帝问:人的血气盛衰,以及从生到死整个过程的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说: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开始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已经畅通,人体发育的根源为肾脏之精气,精气由下部朝上运行,所以喜欢行走跑动。人到二十岁的时候,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开始发达,所以行动更为敏捷,走路也快。人到三十岁的时候,五脏已经发育健全,...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煤者,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少...
黄帝向少俞问道:人体筋骨的强与弱,肌肉的坚与脆,皮肤的厚与薄,腠理的疏与密,都各不相同,他们对针刺和灸灼所致疼痛的忍受力是怎样的呢?另外,肠胃的厚与薄、坚与脆也不一样的人,他们对药物的忍受力又是怎样的呢?希望听您详尽地讲一讲。
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
黄帝向少俞问道:假如有几个人在这里,他们的行为举止一样,同时行走或是站立,年龄大小相通,所穿衣服的厚薄也相同,突然遇到狂风暴雨等异常气候变化,结果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会生病,有时都会生病,有时都不会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俞说:您想先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呢? 黄帝说:所有问题我都想知道。 少俞说:春季当令的是温风...
黄帝说:人体能否忍受疼痛,并不是根据性格勇敢与怯懦来区分的。有些性格勇敢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时可以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可是遇到疼痛时就会退缩不前;有些性格怯懦而能忍受疼痛的人,听到危难的事情就惊恐不安,遇到疼痛却能忍受而坚持不动。有些性格勇敢而又能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不会恐惧,碰到疼痛也能忍受;有些性格怯懦又不能耐受疼痛...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
雷公向黄帝问道:观察面部的各种色泽的变化,仅仅是由明堂部位的颜色确定吗?我还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 黄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部;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就是耳门的部位。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端正、宽大、丰厚,远离十步之外就能看得很清楚。如果某个人有这样的...
雷公问:疾病是在逐渐加重,还是将要减轻,应当怎样判断呢? 黄帝说:疾病在人体的表里内外都可以发生,对疾病加重或减轻的推断,不但要运用色诊,还要结合脉诊。切按病人的寸口脉时,如果脉象滑、小、紧而沉,说明是阴邪侵入五脏,疾病会逐渐加重;如果人迎脉大、紧而浮,表明是阳邪侵入六腑,疾病也会逐渐加重。如果寸口脉的脉象浮而滑,说明五脏的...
雷公问:我听说,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起因;气血逆乱的痹证、厥证,是由寒邪和湿邪引起的。从面部色泽上应当怎样进行辨别呢? 黄帝说:这应当通过观察两眉间的色泽来辨别,色泽浮露浅薄的是风邪引起的病变;色泽沉滞晦浊的是痹证;病色...
雷公拜了两拜说:讲得好啊!上面所说的突然死亡的人,能预测死亡的日期吗? 黄帝说: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就可以推测出病人突然死亡的时间。 雷公说:讲得好啊!我想听您详尽地谈一谈。 黄帝向雷公详细讲解...
诊断疾病时,观察鼻部周围颜色的变化是其中重要一环,要想诊断准确,首先必须明确鼻部不同穴位与身体的对应关系。图中左侧穴位与右侧相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