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论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止,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其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

详细翻译

视歧的发生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曾经在攀登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的中间时,回头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对于这种异常的感觉,我心里暗自感到奇怪,于是就闭目宁神,过一会儿又睁眼再看,让自己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持续了好久还是不能消除,看得越远,反而感到更加头晕目眩。于是我就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精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的感觉仍然很久而不...

详细翻译

营卫之气异常所发病与治疗

黄帝问:有的人经常出现健忘,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人体上部之气不足,而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人的肠胃之气充实而心、肺之气虚弱。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间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容易发生健忘之病。 黄帝问:有的人很容易饥饿,但又没有食欲,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说: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积并于脾,而邪热之气停留于胃,就会使胃发热而消化力增强,所以容...

详细翻译

岁露论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日作尚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早。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

详细翻译

疟疾病发作的时间性

黄帝向岐伯问道:医经中说,如果夏天为暑邪所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可见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因暑邪所致的疟疾的相关知识。 岐伯回答说:暑邪是从督脉的风府穴侵入人体的,然后从颈项顺着脊椎下行,而人体的卫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月初时按常规首先会合于风府穴,与停留在风府穴的邪气相遇,疾病就会发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气的会合循着脊椎每天下降一节,这样,卫气与邪气相遇...

详细翻译

贼风邪气伤人的规律性

黄帝说:讲得好。风邪引发的疾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型,但由风邪引起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疾的发作却是间歇性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因为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常常与之相遇交争,所以疾病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内迫五脏,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的部位,并与之相搏结时,疾病才会发作。 贼风邪气侵害人体只有在人体皮腠开泄时,才会乘虚而入。 在皮腠闭合时,贼风邪气只能停留在...

详细翻译

日月运行对人气血变化的影响

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的运行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清和,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在这个时候,即使遇到贼风邪气的侵入,也会处于表浅部位而不会深陷。如果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虽...

详细翻译

三虚、三实与发病

黄帝问:有人突然得病,或突然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师回答说:如果人体素质本来虚弱,又遇到“三虚”的情况,内外结合,就会出现暴病暴死;如果处于“三实”的环境,就不会为邪气所侵害了。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什么叫“三虚”。 少师说:时逢岁气不及的虚年,又时值月晦无光的黑夜,四时气候又反常而失和,就最容易感受贼风邪气的侵袭。这种情况就称为“三虚”。所以,讨论医道时,如果不了解三虚致病的理论,即使拥有一定...

详细翻译

虚邪的发作

冬季入侵人体的虚邪,由肾深潜入骨而不及时发病,就会形成伏邪。伏邪会在立春阳气逐渐旺盛,腠理开泄之时待机发动,如果再在立春这一天遇到的西风,人们又会被这种虚风再度中伤,两邪相并,留结在经脉之中,就会发病。...

详细翻译

八方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问:我还想听您讲讲,在一年之中,有许多人都得相同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少师说:这就需要候察四正和四隅这八方气候的变化。 黄帝问:应当怎样候察呢? 少师说:这种候察气候的方法,通常是选择太一北斗星立于叶蛰之宫的时候来候的。这时,太阳运行黄道北极,时间正逢冬至,必定有风出现。风如果是从南方来的,就叫作虚风,是能够伤害人体的贼风邪气。如果风来时正值半夜,这时人们都居于室内安睡,邪气无从冒犯,就...

详细翻译

通天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

详细翻译

万物的归属离不开五行和阴阳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有人有阴与阳的分别。什么叫作属阴的人?什么叫作属阳的人? 黄帝向少师请教什么是属阴的人和属阳的人。 少师回答说: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万事万物的归属,都离不开五行,人也是如此,人和五行相应,并不是只有相对的属阴和属阳的两种人而已。这仅仅是简略地说说而已,很难用语言把它完全说清楚的。...

详细翻译

阴阳五种人的特征

黄帝问:希望您能把它的意义简明扼要地讲给我听,比方说贤人和圣人,他们是否能够达到阴阳平衡而无所偏颇呢? 少师说:人大致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人,形态不同,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也各不一样。黄帝问:这五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根据人体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和气血的盛衰情况,大致可以分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人。 少师说:太阴型...

详细翻译

忧恚无言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

详细翻译

人体发音器官的功能及其病理

黄帝向少师问道:有的人因为突然忧郁或愤怒而失音,是人体内哪一条气血通道被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呢?希望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黄帝向少师请教人因为忧郁或愤怒而失音的相关知识。 少师回答说:咽部下通于胃,是胃受纳水谷的必经之路。喉咙下通于肺,是气息呼吸上下出入的要道。会厌在咽部和喉咙之间,能够开启和闭合,好比是声音发出的门户;口唇能开张和闭合,犹如开启言语声音的两扇门。...

详细翻译

失音证的针刺疗法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连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刺出其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向上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就能恢复开合,人就能够正常发音了。 要治疗失音证,应当先用泻法,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刺其出血,再取任脉的天突...

详细翻译

人体的发音器官

人体的发音是鼻腔、口腔、咽喉协作的结果,如果其中一方感受邪气,人的发音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详细翻译

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详细翻译

疾病的发生

黄帝向岐伯问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哀乐等情志的伤害有关。如果喜怒不加节制,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风雨从外侵袭,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感受寒湿邪气,则会伤害人体的下部。对人体上、中、下三部分造成伤害的邪气各不相同,希望听您讲讲大概的道理。 黄帝向岐伯请教各种邪气造成人体上、中、下三部分伤害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喜怒、风雨、清湿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相同,有的病...

详细翻译

积病的发展过程

黄帝问: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证的开始,是由于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就产生了积证。 黄帝问: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首先堵塞了足部阳气,使两足发生疼痛,行动不便,慢慢地就会引起小腿寒冷,小腿寒冷,就会导致血脉冻结凝滞,血脉凝滞的时间一长,寒邪之气就会从底部向上逆行进入肠胃。寒气进入肠胃,就会使其受寒而发生胀满,肠胃...

详细翻译

玉版 原文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 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

详细翻译

针与天地合参

黄帝说:我认为小针是一种极其细小的东西,先生您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觉得这是过分夸大了针的意义作用,希望听您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黄帝与岐伯讨论小针的意义。 岐伯说:天下还有什么东西能比针更大呢?比针大的,只有刀、剑、矛、戟、矢这五种兵器。但这五种兵器,是为杀人而准备的,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工具。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高贵和重要的,怎么可以不参赞天地的化育之德呢?为天下黎民百姓医治疾病,...

详细翻译

疾病的逆顺

黄帝问:如果因为用针不当,导致痈疽化脓恶化,病人的生命就不能保全了吗? 岐伯说:这就要由痈疽病证的逆顺来确定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痈疽病的逆顺情况。 岐伯说:患痈疽病的人,白眼球部呈现青色,黑眼球变小,这是第一种逆证;服药后就呕吐,是第二种逆证;腹部疼痛而且口渴得很严重,是第三种逆证;肩项转动不灵活,是第四种逆证;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第五种逆证。除了这五种逆证之外,其他的便是顺证了。 黄帝问:各...

详细翻译

经脉的要害部位

黄帝问:人体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多少穴位不能误用针刺? 岐伯说:如果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每脏的真气,大约被误刺五次就会泻完。所以如果接连错误地针刺五次,就会令某一脏器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就会穷尽而衰绝,这就是所说的劫夺了人的真气,并非针刺本身能够使人的性命断绝而使其不能享尽自然寿命。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

详细翻译

小针能治大病

针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高明的医生只要用小针就能预防疾病的扩展,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可见,小针能治大病。...

详细翻译

神鸟治病图

1958年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了一块东汉画像石,上有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正手拿砭石为病人治病。刘澄中教授认为,图中的鸟人就是上古时期的扁鹊,即岐伯。 砭石疗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非药物疗法,它通过用压、刺、扣等方法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从而实现治病的目的。...

详细翻译

贼风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

详细翻译

外邪侵入人体所发生的病变

黄帝问:先生您曾经讲过,人体发生疾病都是贼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住的内室,也未曾离开遮蔽严实的房屋,却突然发生疾病,这并不是没有避开贼风邪气的侵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平素受到到过湿邪的侵袭伤害,湿邪侵袭人体后,藏伏在血脉之中和皮肤肌肉中间,长期滞留而不能消散,或者是从高处跌落,使瘀血留滞在体内。此外,突然发生暴喜大怒的情志变动而不能节制,饮食...

详细翻译

五味 原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

详细翻译

五味归走五脏

黄帝问:希望听您讲讲,五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五味如何分别进入五脏呢? 伯高说:胃是五脏六腑所需水谷精微汇聚的地方。饮食五谷进入人体后都要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从胃接受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食物的五味同五脏的关系,是按五味、五脏的五行属性相联系的,饮食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喜爱的脏器内。味酸的食物,首先进入肝内;味苦的食物,首先进入心内;味甘的食物,首先进入脾内;味辛的食物,...

详细翻译

五味与养生

黄帝问:您能给我讲讲饮食的五味吗? 伯高说:我愿意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些情况。在五谷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小麦味苦,黄米味辛。在五果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在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在五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野蒜味苦,大葱味辛。 五种病色所适宜服用的五味是,黄色适宜甘味,青色适宜酸味,黑色适宜咸味,赤色适宜苦味,...

详细翻译

黄帝内经的配膳原则

五脏病变的禁忌如下:肝脏病变禁忌辛味,心脏病变禁忌咸味,脾脏病变禁忌酸味,肾脏病变禁忌甘味,肺脏病变禁忌苦味。 肝脏病变面色发青,宜食甘味食物,粳米饭、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甘味食物。 心脏病变面色发赤,宜食酸味食物,狗肉、芝麻、李子、韭菜,都是酸味食物。 脾脏病变面色发黄,宜食咸味食物,大豆、猪肉、栗子、豆叶,都是咸味食物。 肺脏病变面色发白,宜食苦味食物,麦、羊肉、杏、野蒜,都是苦味食物。 肾...

详细翻译

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味分别归走五脏,五脏分别有各自的喜好之味,五味又分别滋养五脏,具体内容为:...

详细翻译

天年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或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

详细翻译

生命的产生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想知道,人在生命开始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以什么作为外卫的呢?失去什么就会死亡?得到什么才能生存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人的生命基础、外卫和生死的相关知识。 岐伯回答说:人在生命开始时,以母亲的阴血为基础,以父亲的阳精为外卫,由父精母血结合而产生神气才有了生命活力。失去了神气人就会死亡,有了神气才能维持生命。 黄帝问:什么是神气呢? 岐伯说:在母体里,随着胎儿的渐渐发育,直到血气调和...

详细翻译

《内经》对生命的解释

《内经》认为,生命的产生以母亲的血和父亲的精为基础来获得神气。这和现代科学认为的精卵结合产生生命的观点是一致的。...

详细翻译

人体血气的盛衰规律

黄帝问:人的血气盛衰,以及从生到死整个过程的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说: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开始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已经畅通,人体发育的根源为肾脏之精气,精气由下部朝上运行,所以喜欢行走跑动。人到二十岁的时候,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开始发达,所以行动更为敏捷,走路也快。人到三十岁的时候,五脏已经发育健全,全身的肌肉坚固,血气充盛,所以步履稳重,爱好从容不迫地缓步行走。人到四十岁...

详细翻译

论痛 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煤者,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

详细翻译

不同人群对疼痛的忍受力

黄帝向少俞问道:人体筋骨的强与弱,肌肉的坚与脆,皮肤的厚与薄,腠理的疏与密,都各不相同,他们对针刺和灸灼所致疼痛的忍受力是怎样的呢?另外,肠胃的厚与薄、坚与脆也不一样的人,他们对药物的忍受力又是怎样的呢?希望听您详尽地讲一讲。 少俞说,因为体质的差异,人们对疼痛和药物的忍受力是不一样的。 少俞回答说:骨骼强健、筋柔软、肌肉舒缓、皮肤厚实的人,对疼痛的忍受力强,所以对针刺和艾火灸灼所致的疼痛也有着较...

详细翻译

论勇 原文

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

详细翻译

人体的不同体质类型对四时虚邪贼风的耐受力

黄帝向少俞问道:假如有几个人在这里,他们的行为举止一样,同时行走或是站立,年龄大小相通,所穿衣服的厚薄也相同,突然遇到狂风暴雨等异常气候变化,结果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会生病,有时都会生病,有时都不会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俞说:您想先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呢? 黄帝说:所有问题我都想知道。 少俞说:春季当令的是温风,夏季是热风,秋季是凉风,冬季是寒风。因为四季之风的性质不同,所以人们在不同季节分别感...

详细翻译

性格对抵抗疾病能力的影响

黄帝说:人体能否忍受疼痛,并不是根据性格勇敢与怯懦来区分的。有些性格勇敢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时可以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可是遇到疼痛时就会退缩不前;有些性格怯懦而能忍受疼痛的人,听到危难的事情就惊恐不安,遇到疼痛却能忍受而坚持不动。有些性格勇敢而又能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不会恐惧,碰到疼痛也能忍受;有些性格怯懦又不能耐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和疼痛,就吓得头晕眼花,连话也不敢说,心惊胆颤,呼吸急...

详细翻译

五色 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

详细翻译

面色与疾病

雷公向黄帝问道:观察面部的各种色泽的变化,仅仅是由明堂部位的颜色确定吗?我还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 黄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部;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就是耳门的部位。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端正、宽大、丰厚,远离十步之外就能看得很清楚。如果某个人有这样的面部特征,他就一定会享有百年高寿。 雷公问:面部五官的色泽,应当怎样辨别呢...

详细翻译

疾病轻重的判断

雷公问:疾病是在逐渐加重,还是将要减轻,应当怎样判断呢? 黄帝说:疾病在人体的表里内外都可以发生,对疾病加重或减轻的推断,不但要运用色诊,还要结合脉诊。切按病人的寸口脉时,如果脉象滑、小、紧而沉,说明是阴邪侵入五脏,疾病会逐渐加重;如果人迎脉大、紧而浮,表明是阳邪侵入六腑,疾病也会逐渐加重。如果寸口脉的脉象浮而滑,说明五脏的阴邪逐渐加重,疾病会日渐加重;如果人迎脉的脉象沉而滑,说明六腑的阳邪逐渐消...

详细翻译

五色的变化与治疗方法

雷公问:我听说,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起因;气血逆乱的痹证、厥证,是由寒邪和湿邪引起的。从面部色泽上应当怎样进行辨别呢? 黄帝说:这应当通过观察两眉间的色泽来辨别,色泽浮露浅薄的是风邪引起的病变;色泽沉滞晦浊的是痹证;病色出现在面的下部,则是厥证。这是一般规律。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面部色泽的变化来推断疾病。 雷公问:有的人没有出现疾病的征象而突然死亡,应当怎样预知呢? 黄帝说:这是由于暴烈的邪气乘人...

详细翻译

面色变化与病人死亡时间的预知

雷公拜了两拜说:讲得好啊!上面所说的突然死亡的人,能预测死亡的日期吗? 黄帝说: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就可以推测出病人突然死亡的时间。 雷公说:讲得好啊!我想听您详尽地谈一谈。 黄帝向雷公详细讲解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来推测病人突然死亡的时间的相关知识。 黄帝说:脏腑、肢体与面部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是:天庭部位,反映头面的状况;眉心的上部,反映咽喉的状况;两眉之间,反映肺的状况;两目之间,反映心的状...

详细翻译

鼻穴与身体的对应

诊断疾病时,观察鼻部周围颜色的变化是其中重要一环,要想诊断准确,首先必须明确鼻部不同穴位与身体的对应关系。图中左侧穴位与右侧相同。...

详细翻译

本脏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

详细翻译

人体经脉、五脏六腑、精神、血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及其正常表现

黄帝问岐伯说:人的气血精神,是用来奉养生命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使气血运行于机体内外,濡润筋骨,滑利关节;卫气能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导汗孔的开合;人的意志,能够统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寒温的变化,调节情绪。因此,血脉通调和顺,则气血畅行,流于周身,营养肌体,从而强劲筋骨,滑利关节;卫气的功能正常,则使肌肉滑润,皮肤柔和润泽,腠理致密;志意专注,则精神集中...

详细翻译

五脏大小、高低等对疾病的影响

心脏小的,则心气安定,邪气不易伤害,但容易被内忧所伤;心脏大,则不易伤于忧愁,但容易被邪气所伤。心脏位置偏高,则向上压迫肺使肺气充满,令人烦闷不舒而健忘,用语言进行开导也很难奏效;心脏位置偏低,则脏气不紧密而容易外散,容易被寒邪所伤,又容易被言语恐吓。心脏坚实,则所藏的脏气安定,神气内守稳固;心脏脆弱,则容易被消瘅等内热病所侵害。心脏位置端正,则脏气血脉和利,邪气难以侵害;心脏位置偏斜不正,则操守...

详细翻译

从形体看五脏

黄帝问:如何才能知道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偏正呢? 岐伯说:肤色发红、纹理细密的人,心脏小;皮肤纹理粗疏的人,心脏大。看不见胸骨剑突的人,心脏的位置高;胸骨剑突短小,高突如鸡胸的人,心脏的位置低。胸骨剑突长的人,心脏坚实;胸骨剑突软小薄弱的人,心脏脆弱。胸骨剑突直向下而不突起的人,心脏的位置端正;胸骨剑突偏向一侧的人,心脏的位置偏斜。 黄帝想知道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偏倾。 肤色发白、纹理细密...

详细翻译

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对应

黄帝说: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相应关系。 岐伯回答说:肺与大肠表里相合,大肠在外与皮肤相应;心与小肠表里相合,小肠在外与血脉相应;肝与胆表里相合,胆在外与筋相应;脾与胃表里相合,胃在外与肉相应;肾与三焦、膀胱表里相合,三焦、膀胱在外与腠理毫毛相应。 黄帝问:它们之间的相应关系是如何表现的呢? 岐伯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与皮肤相应。皮肤厚的人,大肠厚;皮肤薄的人,大肠薄。皮肤松弛,肚囊大的...

详细翻译

外揣 原文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词,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

详细翻译

从人的外在表现和变化揣测内脏病变

黄帝说:我听到过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述,亲自领略了其中的智慧,也大致领会了其中的道理。九针从第一针开始,到第九针终止,都隐藏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我还没能真正掌握其中的主要道理。九针的道理,精妙到了不能再细的程度,宏大到了不能再大的地步,深奥到了不能再深的境界,高远到了不能覆盖的程度,其中的奥妙无穷,它的应用广泛无极。我知道它符合天道、人事以及四时的变化,但我想把这复杂如牛毛的理论归纳成一个总的纲要,可以...

详细翻译

内外相形

人的内脏发生病变,总是在体表有所反映。所以,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生变化,必定是他的内脏出现了病变;同样,如果通过诊脉诊察到了一个人内脏有了疾病,他的形体必定也出现了异常,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形体和影子相随。...

详细翻译

病传 原文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要乎哉问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着于竹帛,不...

详细翻译

什么是日醒和夜瞑?

黄帝说:我从先生这里学习了九针的原则及疗法,自己又阅读了一些记载各种疗法的方书。其中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针刺、火针及服药等疗法。在应用时,是只采用其中的一种疗法呢,还是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呢? 黄帝向岐伯请教各种疗法的运用。 岐伯说:方书上所谈到的各种疗法,是用于治疗众人所发生的许多种不同疾病的,并不是说要将多种疗法都运用在同一个病人身上。 黄帝说:这就是所说的掌握了一个总的原则而不放弃,就...

详细翻译

邪气在内脏的传变

黄帝问:邪气侵入内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邪气侵入内脏,如果疾病先发生在心,过一天就会传到肺,再过三天就会传到肝,再过五天就会传到脾,如果再过三天不愈,病人就会死亡。冬季死于半夜,夏季死于中午。 黄帝向岐伯请教当邪气侵入内脏后的病变情况。 如果疾病先发生在肺,过三天就会传到肝,再过一天就会传到脾,再过五天就会传到胃,如果再过十天不愈,病人就会死亡。冬季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季死在日出的时...

详细翻译

逆顺肥瘦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

详细翻译

针刺之道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先生讲针道,已经了解了很多针刺的方法。按照先生所讲的这些方法诊治时,经常手到病除,从未遇到治愈不了的顽固病证。先生的知识是勤学好问获得的,还是通过仔细观察事物后自己领悟的呢? 黄帝想知道岐伯那些针刺的方法是自己勤学获得的还是通过观察领悟的。 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和法则的,正如上面两种情况。 岐伯说:圣人所作的针刺之道,对上合于天道,对下合于地理,对中合于人事。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则,...

详细翻译

顺应自然的治病原则

黄帝说:我想知道如何去适应自然之道。 岐伯说:从水位深的地方掘开堤坝放水,不用花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从有洞穴的地方开掘通道,则道路很容易就能开通。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治疗时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黄帝问: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么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 医生在治疗时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样才能适应自然。...

详细翻译

海论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

详细翻译

人体的四海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先生讲过刺法,您所讲的都是围绕营卫气血来谈的。人体中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连属于五脏六腑,在外连络于肢体关节,你能把它们与四海联系起来吗? 岐伯说,人体也有四海与十二经水,与天地间的四海相对应。 岐伯回答说:人体也有四海与十二经水。十二经水的河流,都是从四方注入海中的,海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之分,所以叫作四海。 黄帝问:人体是怎样与天地间的四海对应的呢? 岐伯说:人体...

详细翻译

四海正常和反常时的情况

黄帝问:四海的正常和反常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气海邪气充盛有余,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急促,面色红赤的症状;如果气海正气虚弱不足,就会气少而说话无力。人如果血海邪气充盛有余,就会常常感到自己身体庞大,郁闷不舒,但又不知道有什么病;如果血海正气虚弱不足,就会经常感觉身体轻小,心情郁闷,但又说不出病来。人如果水谷之海邪气充盛有余,就会患腹部胀满的病;如果水谷之海正气虚弱不足,就会出现饥饿但却...

详细翻译

平人绝谷 原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详细翻译

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

黄帝问:我想听听,正常的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是什么原因? 伯高说:请让我谈一谈其中的缘故。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弯曲屈伸的容量,能容纳三斗五升食物,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剽悍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小肠的周长是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能容纳二斗四...

详细翻译

肠胃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

详细翻译

肠胃的大小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之中消化器官的状况,关于肠胃等脏器的大小、长短,以及容纳饮食谷物数量的多少,情况是怎样的呢? 伯高回答说:请让我详细地讲给您听。食物的出入及深浅、远近、长短的度数是这样的:口唇到牙齿间的距离是九分,两个口角间的宽度是二寸半;从牙齿向后到会厌部的距离是三寸半,整个口腔可容纳五合食物;舌的重量是十两,长七寸,宽二寸半;咽门的重量是十两,宽一寸半,从咽门到胃的长度是一尺六...

详细翻译

决气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

详细翻译

六气

黄帝说:我听说过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原以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而已,人们却把它分为六种,我不明白这样分的原因。 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生命体,这种在形体出现以前,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叫作精。什么叫作气呢? 岐伯向黄帝讲解精、气、津、液、血、脉的相关知识。 岐伯说:上焦把饮食的精微物质宣发布散到全身,可以温和皮肤,充实形体,润泽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各种草木一样,这就叫作气。...

详细翻译

六气充余或不足的表现

黄帝问: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在人体的有余和不足,如精气的多少、津液的虚实、血脉的清浊之类情况,怎样才能知道呢? 岐伯说:精虚,会使人耳聋;气虚,会使人的眼睛视物不明;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出汗;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灵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实,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色苍白,晦暗无光;脉虚的,脉管空虚下陷。这就是六气有余和不足的各种表现。 黄帝问:六气对人体重要性的主次是怎...

详细翻译

师传 原文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

详细翻译

脏腑大小的推测

黄帝说:《本脏》篇认为,根据人的形体、四肢、关节、肌肉等情况,可以测知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但对于王公贵族以及临朝居位的君主,如果他们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谁敢在他们的身上随便按摸检查,然后再予以回答呢? 岐伯说:人的身形肢节,覆盖在五脏六腑的外部,生理上与脏腑相通,因而观察它们也能了解五脏精气的情况,而不是只有依靠诊察面部才能行。 岐伯说,通过观察人的身形肢节也能够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 黄帝说:...

详细翻译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宝贵的心得,但没有在著作中记载下来。我希望听听这些心得并牢记于心,以作为准则执行,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用来治理天下百姓;从小的方面讲,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不为疾病所困。上下和睦亲善,恩德教泽向下流传。让子子孙孙不为疾病所忧虑,并让这些经验传于后世,永远没有终止。所有这些,您可以为我讲述吗? 岐伯说:您问得真深远啊!不论治民还是治身,治彼还是治此,治小还是治大,治国还是治...

详细翻译

口问 原文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

详细翻译

病邪侵入各孔窍所产生的疾病

黄帝在闲暇独处的时候,屏退左右,然后向岐伯问道:我已经了解了九针针术在医经上所论述的知识,也能够判断阴阳经脉的顺逆走向,对手足六条经脉的道理也很熟悉了,我还想学习一些你从先师的问答口授中学到的医学知识。 岐伯听后,连忙离开坐席,对黄帝行礼再拜,说:您问得很好啊!这些知识都是先师口述传授给我的。 黄帝希望岐伯能够详细讲述岐伯的先师口头传授的医学知识。 黄帝说:我很想听您讲一讲这些口传的医学知识。 岐...

详细翻译

病邪侵入孔窍所产生疾病的治疗

黄帝问:上述各类疾病,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以上诸病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阴肺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哽咽是阴盛阳衰的病证,应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阳经上的穴位;嗳气病,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经常打喷嚏的,应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肢体懈怠无力的亸病,要根据所在经脉的不同而各取经脉的分肉之间,用补法治疗;哭...

详细翻译

厥病 原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

详细翻译

厥头痛的各种表现与治疗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伤,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而感觉搏动明显,络脉充盛,应当针刺放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的腧穴。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头沉重而痛,痛处固定不变,应选取头上纵行排列的五条经脉中的穴位,每行选取五个,合计二十五处穴位,用泻法泻除病邪,先取手少阴心经...

详细翻译

厥心痛的各种表现与治疗

厥心痛,表现为疼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则是肾经邪气向上侵害心部的心痛病,因而称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如果施针后仍然有痛感,应当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厥心痛,表现为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剧烈的,属于胃经的邪气侵害心部的病证,因而称为胃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 厥心痛,表现为疼痛如同锥子刺心一样,心痛...

详细翻译

热病 原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详细翻译

偏枯病和痱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枯病,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正常,神志清楚,表明病邪仍在分肉腠理之间,并未入里,治疗时可以让病人卧床并发汗,再用九针中的大针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痱病的症状,表现为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有些混乱,但不严重,语言虽然模糊,但还能听懂,是病情较轻,还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已经不能言语,就无法治愈了。如果痱病先起于阳分,而后深入阴分,治疗时应该先...

详细翻译

热病的发展

患热病的第三天,如果寸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不安,说明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时可取用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的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采用充实阴经的补针,以补益阴精的不足。如果病人发热很严重,但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平静,则是阳病现阴证,一般不能针刺。如果能够进行针刺,就必须立即施以针刺,即使没有汗出,依然可以泻出热邪。之所以不能针刺,是因为脉证不符...

详细翻译

不同表现的热病的治疗

热病患者,先有皮肤疼痛、鼻塞、面部浮肿等症状的,是热伤皮毛,治疗的时候应该浅刺各经的皮肤部分,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鼻长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肺与皮毛相合,因此治疗时要取肺经的腧穴,而不能取属火的心经腧穴治疗。这是因为心属火,心火会克制肺金。 热病初起,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口唇和咽喉干燥,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热病五十九腧穴中选穴施针;如果...

详细翻译

热病禁用针刺的情况

热病有九种情况是死证,不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的,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是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的,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的,是邪热伤脾的死证;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的,是阴血耗伤的死证;第六,舌根溃烂,热仍不止,是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嗽,鼻出血,不出汗,即使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是真阴耗竭的...

详细翻译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

所谓用针刺法治疗热病时,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是:两手指端外侧各有三个穴位,内侧也各有三个穴位,左右共十二个穴位;在双手的五指之间各有一个穴位,双手共有八个穴位,双足的五趾间也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各有三个穴位,左右共六个穴位;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有五个穴位,两侧共十个穴位;耳前后各一个穴位,口下一个穴位,项中一个穴位,共六个穴位;巅顶一个穴位,囟会一个穴位,前后发际各一个穴位,廉泉一个穴位,...

详细翻译

癫狂 原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

详细翻译

癫病的表现与治疗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在眼睛内侧靠近鼻子的,称为内眦。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 癫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先是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眼上视,眼睛发红,在严重发作时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颜面部位的色泽和表情来候察其情况。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用针刺泻出恶血,等到面部的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至正常后才能止针。...

详细翻译

狂病的表现与治疗

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先是情绪低落,感到悲伤,经常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病人面部的血色变得正常以后才能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腧穴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最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骂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

详细翻译

逆病的表现与治疗

风逆病的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常常因寒冷而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躁动不安。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刺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逆病分为风逆病和厥逆病两种。 厥逆病的症状表现为足部突然觉得寒凉,胸部不适好像要裂开,肠...

详细翻译

寒热病 原文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

详细翻译

寒热病的表现与治疗

病邪在体表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身体疼痛不能接触床席而卧,毛发干枯憔悴,鼻孔发干,汗液不能排出。治疗时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并补手太阴肺经诸穴的不足。 病邪在肌肉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肌腱疼痛,毛发焦枯,唇舌干燥,汗不能排出。治疗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的络穴飞扬,散放出瘀血,并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汗就能排出了。 病邪在骨骼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如果牙齿还没有出现枯槁的现...

详细翻译

患痈疽难治的五个部位

五脏在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二是小腿肚的腓部,三是背部中行的督脉部,四是背部的五脏腧穴部,五是项间的督脉部。这五个部位如果患痈疽,大多为不治的死证。 疾病从手臂部开始的,可先取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从头部开始的,可先取用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和胫部的,可先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的诸穴可使汗排出,针刺足...

详细翻译

营卫生会 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

详细翻译

营卫二气在人体的运行与相会

黄帝向岐伯请教精气和营卫二气的相关知识。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的精气来自何处?阴阳之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和“卫”是怎样生成的?二者又是怎样相会的?老年人与壮年人营卫二气的盛衰不同,昼夜运行的部位也不同,我想听您讲讲它们交会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精气,来源于饮食五谷。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再经脾吸收其精微之气,然后向上注入肺,从而使得五脏六腑都能得到精微之气的供...

详细翻译

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

黄帝问:我想问一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是从什么部位发出来的? 岐伯回答说: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黄帝说:我想听一下三焦之气的发出部位。 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自胃的上口贲门,与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贯穿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横向走至腋下,沿着手太阴经的路线循行,返回到手阳明经,向上到舌,向下会合于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走行。卫气与营气一样,都是白天在阳经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在阴经运行二十五周次,一...

详细翻译

五十营 原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

详细翻译